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谈谈如何有效备课

时间:2022-08-05 10: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如何有效备课,供大家参考。

谈谈如何有效备课

 

  1东郊椰海小学

 黄秀琼

 一位年青教师听了一位老教师出色的观摩课后, 觉得很吃惊, 为何他的课上得如此生动、 完美? 于是, 他向那位教师请教:

 “您的课震憾力很强, 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 您为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 ” 那位老教师告诉他: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但直接针对这一课题我只准备了 15 分钟。” 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述的一个故事。

 从这故事可以看出课前备课是教学取得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那么, 面对新课程, 我们该如何备课呢?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 是实现课程目 标, 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不能就教材教教材, 不能做教材的翻版, 照搬教材。

 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能达到加倍的效果, 我主要从如下两点考虑:

 其一, 教学目标的把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学时我们要本着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单纯考虑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到所教的内容, 还要考虑到怎样去教, 为什么要教, 所教的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 例如:

 我在教学“观察物体” 时, 考虑到学会观察不仅是学生学习必备的能力, 同时在 生活中也时常用到, 而且在这里面还渗透着看事情要学会从不同的方面考虑的思想教育, 所以学生学好这一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我把目标定位为①知识目标:

 在观察中明白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也有不同, 能正确辩认从正面、侧面、 背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②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合作增强合作意识, 让学生在自主、 合作、 宽松、 民主、 和谐的气氛中交流互动学习。

 ③情感目标:

 在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看事物要从多面考虑的必要性。

 同时, 制定目标还要考虑到具体性、 可行性,如教学 11~20 以内各数的认识。

 把能力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显得缺乏针对性、 不容易检测, 不如把目标定为:

 “让学生在演一演、 摆一摆、 猜一猜、 议一议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其二,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 是教师

  2实行教育教学的依托, 是实施教学的资源, 虽然教学内容是经专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数学的学习规律编写的,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个性特点以及社会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它对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价值也会存在差异。

 虽然教学的知识点固定, 无法改变, 但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

 如教学“归一应用题” 以前教材呈现的情境与学生相差较远, 在教学时, 我根据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分组剪三角形 1 分钟, 记下一分钟内每组剪的个数, 再引导学生根据组中平均每人剪的个数比较哪组动作快, 这样学生可以依据熟悉的具体事物把抽象的数学道理上升为理性认识, 又如教学“数学广角” 考虑到班里有学生基础不踏实, 学以致用能力不强, 所以减慢速度把 2 课时的内容用 3 课时上, 总之, 我们要在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弄清教材的具体要求, 分析教材的全貌,知道教材各部分的来龙去脉以及清楚教材各部分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把握好重点、难点, 有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是否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学生。

 为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必须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 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 更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的脑袋并不是空白的,教师不能忽视学习者已有经验, 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说过: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 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也据此进行教学。” 由此可见了 解学生的重要性,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 能力水平, 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都影响着学习者活动的展开与进度。“要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教育, 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要尽量多了解学生, 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如教学“24 小时计时法” 考虑到日常习惯使用的是“12 小时计时法”, 学生对 24 小时计时法会比较陌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寻找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我采用谈话法引入, 发现学生对播出的“大风车” 栏目特感兴趣, 就灵机一动:

 何不以此为切入口,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我先让学生说说“大风车”节目是什么时候播出的, 当学生说出是6点半后, 再出示电视上标出的播出时间 “18: 30”,这时, 很多学生产生疑问, 不会记错了吧? 他们求知的欲望已被激发, 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

 又如教学“几角或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 考虑到生活中经常接触商品标价的小数以及学生经常使用人民币。

 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帮小熊商店改写标价牌的活动, 既可激发学生兴趣, 又可让学

  3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总之, 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脱离学生实际,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能从中找到乐趣,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迷人。

 很多学生都把学习当做苦差事,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更别说在学习上用功。

 可是对掏岛蛋爬树, 打球, 踢键子等等却特别用功, 不需家长逼老师逼, 有的还可以玩到饭不吃, 觉不睡, 这不苦吗!

 可是他们有苦不觉苦, 这是为何呢? 还不是由于他们能够从中找到乐趣, 找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如孔子所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如此看来, 在教学中如果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生长点, 增加学生兴趣的润滑剂, 不就同样能使他们乐学不倦了吗? 所以, 在教法上要多思考, 多设计几种方案, 再选择最优的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案进行教学, 那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能水到渠成了。

 下面谈谈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方法上的一些浅见:

 第一, 创设兴趣的生长点——创设情境法。

 “与其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教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而现在有的老师把这一理念延伸为“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渔场” 强调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平和、 宽松、 和谐的学习环境, 用环境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引领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绕有兴趣地主动学习, 我很赞成这种作法。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才华也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他们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例如:

 教学“5 的乘法口诀” 我先用关于手的谜语“十个好兄弟, 分成两个班, 互相团结紧, 排山又倒海”,“两棵小树十个杈, 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引入, 让学生在猜谜语的宽松愉快气氛中, 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人一出生接触的是生活世界, 对生活世界贴近感兴趣, 有亲切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 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即生活, 感悟到学习的趣味和作用。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我以中秋分月饼引入, 由于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 一方面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使学生乐学, 爱学, 另一方面, 可以架起数学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从而乐学、 爱学。

 第二, 遵循儿童的天性——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法。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还有一种好动, 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 就如苏霍姆林

  4斯基所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探索者。” 生活中, 我们也会被自己一个小发现所陶醉, 更别说儿童, 他们会对自己的任何发现欣喜若狂。

 人的天性如此, 我们何不放手让学生们去研究探索, 让他们从中找到乐趣, 从中学到知识。《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 遵循了儿童的特征, 改变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 处理信息能力, 交流能力都得到发展。

 就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单纯给学生讲授计算方法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不“活”, 容易忘记, 但如让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不但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 还能从中发展了多种能力,找到乐趣, 从而爱学。

 第三,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法。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形象地说明了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 经验、 生活方式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因此,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发展的前提,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 采取因材施教法, 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价值, 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就如教学 10 以内加、 减法, 有的学生能口算出来, 有的学生则用手指把两个加数都掰出来, 有的则只需掰一个加数, 不管哪一种, 我都尊重他们的想法, 耐心给予指导,及时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

 同时给予激励性评语, 这样, 他们的自信心倍增, 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总之, 要使教育教学完美,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活用教材;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促使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主动性.

 [本文获文昌市 2007 年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推荐访问:谈谈如何有效备课 备课 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