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文论文提纲汇编17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03 10:30:29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论文提纲第1篇第一节主要结论第二节启示本文结论:通过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联机制分析,发现就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对长三角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时间变动趋势进行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文论文提纲汇编17篇,供大家参考。

论文论文提纲汇编17篇

论文论文提纲 第1篇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启示

本文结论:通过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联机制分析,发现就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对长三角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时间变动趋势进行描述,发现:⑴产业就业结构时间变化较大,一产就业比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普遍上升;⑵产业就业结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存在多极分化现象,长三角地区存在西北部高一产就业比低二三产业就业比和东南部一产低就业比、二产高就业比的集聚特征。⑶人口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较显着,两极分化较明显,长三角地区西北部低人口城镇化和东部高人口城镇化的集聚特征较显着,且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一产业就业呈负相关关系。

利用长三角地区各地市的具体数据,研究就业结构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偏差分析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42个地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就业结构关系分为四个等级,强调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就业结构调整。因果检验显示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介作用分析证实就业结构是影响人口城镇化的一个中介变量。

面板估计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呈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就业不利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二三产业是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证实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就业对人口城镇化发展也具有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生活性服务业,但生活性服务业的作用力度不是很强。当城市规模为中等城市时,第二产业就业对人口城镇化具有显着正影响,城市规模为大城市、特大城市时,第二产业就业对人口城镇化的IH向影响作用不明显。

SLM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显着影响人口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率与二三产业就业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对人口城镇化发展起促进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对人口城镇化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约0.38个百分点。

论文论文提纲 第2篇

摘要 5-6

Abstract 6-7

1 绪论 10-20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0-13

1.1.1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研究背景 10-12

1.1.2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的意义 12-13

1.2 并网风力发电系统的主要类型 13-15

1.2.1 笼型异步风力发电系统 13-14

1.2.2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 14-15

1.2.3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 15

1.3 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变桨距及低电压穿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8

1.3.1 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6

1.3.2 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现状 16-18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8-20

2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 20-39

2.1 风速模型 20-21

2.2 风力机数学模型 21-24

2.2.1 风力机的功率特性 21-22

2.2.2 风力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22-24

2.3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其控制策略 24-29

2.3.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4-27

2.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策略 27-29

2.4 双PWM变流器原理及其控制策略 29-34

2.4.1 双PWM变流器的拓扑结构 29

2.4.2 机侧PWM变流器控制策略 29-30

2.4.3 网侧PWM变流器控制策略 30-34

2.5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MATLAB仿真 34-38

2.6 本章小结 38-39

3 模糊神经网络变桨距控制 39-62

3.1 变桨距控制基本原理 39

3.2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及其学习算法 39-49

3.2.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40-43

3.2.2 人工神经网络(ANNs) 43-45

3.2.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45-49

3.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变桨距控制器设计 49-54

3.3.1 模糊神经网络变桨距控制系统结构 49

3.3.2 模糊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49-52

3.3.3 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 52-54

3.4 模糊神经网络变桨距控制器MATLAB仿真 54-61

3.4.1 恒定风速仿真 54-56

3.4.2 阶跃风速仿真 56-58

3.4.3 渐变风速仿真 58-59

3.4.4 自然风速仿真 59-61

3.5 本章小结 61-62

4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62-75

4.1 电网故障时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暂态过程分析 62-64

4.2 低电压穿越Crowbar保护电路 64-70

4.2.1 基于耗能的Crowbar电路保护方案 65-67

4.2.2 基于储能的Crowbar电路保护方案 67-70

4.3 网侧变流器的无功支持策略 70

4.4 低电压穿越的辅助控制策略 70-71

4.4.1 桨距角控制 71

4.4.2 叶尖速比控制 71

4.5 低电压穿越综合控制策略 71-74

4.6 本章小结 74-75

5 总结与展望 75-77

5.1 总结 75

5.2 展望 75-77

致谢 77-78

参考文献 78-83

附录 83

论文论文提纲 第3篇

论文题目: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及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概述

2.国外研究概述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及现代物流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概述

(一)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科技与科技进步

2.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

3.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科技进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

5.科技能够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科技创新的内涵

1.科技创新

2.科技创新新领域

3.现代物流管理中的科技创新

(三)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概述

1.现代物流管理的内容

2.现代物流管理的作用

(四)从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物流管理的转化

1.传统物流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的区别

2.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特征

三、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物流管理的周转效率

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2.科技进步与创新使现代物流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应用

2.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中人、财、物的最优配置

(三)科技进步与创新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求

1.科技进步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

2.科技创新支撑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

四、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持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物流管理应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要成就

1.增加科技投入

2.加强物流管理中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的建立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4.高校对物流管理的研发实现科技创新

(二)我国物流管理运用科技进步与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差

2.中西部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差异较大

3.缺乏科技创新人才

4.存在体制因素制约

五、国外物流管理中运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手段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重视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改善宏观环境,颁布法律促进现代物流管理发展

2政府对现代物流管理中科技进步与创新财税政策的把控

(二)交通设施的改善与物流管理技术的充分应用

1.改造现有道路,提高道路设计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2.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下的现代物流管理

(三)密切关注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1.学习借鉴与更新创造相结合

2.加强对外宣传,融入国际物流管理大舞台

(四)沃尔玛物流管理经验的启示

1.功能与结构完整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物流服务保障能力

3.企业强调物流运营活动科技创新

六、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构建现代物流管理制度

1.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出发

2.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

(二)建立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物流管理服务体系

1.建立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

2.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市场开拓机制

(三)强化政府监督职能

1.财税激励政策

2.增加政府财政补贴政策

(四)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1.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2.培养与开发科技创新型人才

3.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论文提纲 第4篇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次 9-11

第一章 绪论 11-24

1.1 交流配电网面临的挑战 11-13

1.1.1 负荷增长与可用土地面积紧张的矛盾 11-12

1.1.2 高新产业比例扩大与电能质量偏低的矛盾 12

1.1.3 新能源(电源)接入及用电需求多样化 12-13

1.2 直流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 13-22

1.2.1 直流配电网特点与优势 13-17

1.2.2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 17-19

1.2.3 直流配电网的关键技术 19-22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2-24

第二章 直流配电网的工作原理与建模仿真 24-44

2.1 直流配电网的基本结构与关键设备 24-31

2.1.1 AC/DC换流器 24-27

2.1.2 DC/DC换流器(直流变压器) 27-28

2.1.3 直流断路器 28-30

2.1.4 电压平衡器 30-31

2.2 直流配电网的`控制与调度 31-34

2.2.1 直流配电网的协调控制 31-32

2.2.2 直流配电网的综合调度 32

2.2.3 可再生能源对直流配电网的影响 32-34

2.2.4 可再生能源的储能配置及调度方案 34

2.3 含可再生能源的直流配电网潮流 34-36

2.3.1 直流配电网的潮流计算 34-36

2.3.2 潮流计算中可再生能源的处理方法 36

2.4 直流配电网的建模与仿真 36-42

2.4.1 放射状结构的直流配电网 38

2.4.2 环状结构的直流配电网 38-40

2.4.3 两端结构的直流配电网 40-42

2.5 本章小结 42-44

第三章 交、直流配电网的经济性分析与比较 44-55

3.1 交、直流配电网的负载及最大传输容量 44-47

3.1.1 配电网负载及其分类 44-46

3.1.2 交、直流配电网的最大传输容量 46-47

3.2 交、直流配电网投资成本的计算 47-50

3.2.1 换流站与变电站的造价 47

3.2.2 直流电缆与交流电缆的造价 47

3.2.3 直流断路器与交流断路器的造价 47-48

3.2.4 直流变压器与交流变压器的造价 48

3.2.5 逆变器与整流器的造价 48-49

3.2.6 交、直流配电网的投资成本 49-50

3.3 交、直流配电网传输损耗率的计算 50-51

3.3.1 各类换流器的传输效率 50

3.3.2 直流电缆与交流电缆的传输效率 50

3.3.3 交、直流配电网的传输损耗率 50-51

3.4 交、直流配电网的经济性分析 51-53

3.5 本章小结 53-55

第四章 直流配电网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的配置 55-70

4.1 直流配电网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的配置问题 55-58

4.1.1 问题描述 55-57

4.1.2 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配置的约束条件 57-58

4.1.3 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配置的目标函数 58

4.2 直流配电网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的配置方法 58-65

4.2.1 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数量的估算方法 58-61

4.2.2 适用于交流电源接口换流器配置的遗传算法 61-63

4.2.3 个体目标函数值的计算方法 63-65

4.3 算例分析 65-68

4.4 本章小结 68-70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70-73

5.1 全文小结 70

5.2 柔性直流配电网的未来研究方向 70-73

参考文献 73-7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的论文 78-79

论文论文提纲 第5篇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录 8-9

1 绪论 9-19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9-11

1.2 研究现状 11-17

1.2.1 现场测量法 12-13

1.2.2 数值模拟法 13-17

1.2.2.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值模拟方法 14-15

1.2.2.2 基于海洋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15-17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7-19

1.3.1 主要内容 17-18

1.3.2 主要创新点 18-19

2 网箱阻流作用水槽实验和理论基础 19-27

2.1 网箱的阻流作用实验研究 19-24

2.1.1 无底方形网箱流场分布的水槽实验 20-22

2.1.2 单片网衣流场分布水槽实验 22-24

2.2 网箱受水流作用力的计算方法 24-26

2.3 本章小结 26-27

3. 数值方法 27-33

3.1 湍流模型 27-29

3.2 多孔介质模型 29-30

3.3 多孔介质模型系数确定 30-31

3.4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31-32

3.5 数值计算 32

3.6 本章小结 32-33

4 模型的验证 33-38

4.1 单片网衣的模拟验证 33-35

4.2 无底方形网箱的数值模拟验证 35-37

4.3 本章小结 37-38

5 方形网箱流场和颗粒物沉降模拟 38-48

5.1 方形网箱的流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38-43

5.2 颗粒物在方形网箱流场中沉降数值模拟 43-47

5.2.1 方型网箱流场中的颗粒物沉降模拟 44-46

5.2.2 密度、形状对颗粒物沉降迁移的影响模拟研究 46-47

5.3 本章小结 47-48

6 结论和展望 48-50

6.1 结论 48-49

6.2 展望 49-50

参考文献 50-54

作者简介 54

论文论文提纲 第6篇

摘要 5-7

目录 10-13

第1章 绪论 13-20

1.1 前言 13-15

1.1.1 研讨背景 13-15

1.1.2 研讨目的与意义 15

1.2 研讨内容 15-20

1.2.1 本文研讨剖析思绪与框架 15-16

1.2.2 论文采用的研讨办法 16-18

1.2.3 本文的组织构造 18-20

第2章 我国 B2C 购物网站的概略及在线评价的引见 20-29

2.1 我国 B2C 购物网站的"概略 20-25

2.1.1 电子商务以及 B2C 的定义 20-23

2.1.2 我国 B2C 购物网站的运营现状与市场格式 23-25

2.1.3 本文 B2C 购物网站的研讨对象 25

2.2 B2C 购物网站用户在线商品评价的情况 25-29

2.2.1 在线商品评价的定义 25-26

2.2.2 商品评价的分类与构造 26-27

2.2.3 研讨 B2C 购物网站商品评价的范围及意义 27-29

第3章 B2C 购物网站商品评价的效应研讨的实际根底与文献综述 29-41

3.1 商品评价效应的根本定义 29-30

3.2 网络购物信息抓取技术的开展及文献综述 30-31

3.2.1 中文网络信息抓取技术的开展历程 30-31

3.2.2 中文网络信息抓取技术的相关文献综述 31

3.3 在线口碑效应实际与从众效应实际 31-34

3.3.1 在线口碑实际 31-33

3.3.2 从众效应实际与综述 33-34

3.4 网络购物在线评价信息的效应研讨实际及文献综述 34-41

3.4.1 购物网站用户商品评价研讨的特征选取 36-37

3.4.2 购物网站用户在线商品评价研讨的技术和办法 37

3.4.3 本论文所用的研讨办法与技术 37-38

3.4.4 购物网站用户在线商品评价效应研讨的文献综述 38-41

第4章 B2C 购物网站数据信息的采集与要素量化 41-57

4.1 网络信息抓取技术和工具的开展 41-44

4.1.1 常用的网络信息抓取工具 41-44

4.1.2 网络信息抓取工具的选取(MetaSeeker) 44

4.2 B2C 购物网站在线商品评价信息和征询信息的抓取 44-51

4.2.1 B2C 购物网站在线商品评价信息的构造 44-47

4.2.2 B2C 购物网站征询信息的构造 47

4.2.3 B2C 购物网站在线商品评价信息和征询信息的抓取进程 47-51

4.3 B2C 购物网站在线商品评价信息和征询信息的要素量化 51-55

4.3.1 京东商城在线商品评价信息的要素量化 51-54

4.3.2 京东商城征询信息的要素量化 54-55

4.4 本章小结 55-57

第5章 B2C 购物网站在线信息的初步剖析 57-82

5.1 网络购物用户的区域散布、会员等级以及消费品牌的研讨 57-67

5.1.1 网络购物用户会员等级以及消费才能省份散布剖析 57-61

5.1.2 不同等级网络购物会员用户对手机品牌的购置状况 61-67

5.2 网络购物用户的征询、购置行爲以及对商品停止评论等行爲规律研讨 67-79

5.2.1 网络购物用户征询、购置、评价工夫特征 68-72

5.2.2 网络购物用户征询与购置行爲关系剖析 72-73

5.2.3 网络购物用户购置行爲与在线宣布评价行爲的关系剖析 73-75

5.2.4 在线评价信息购置与评价工夫差的多元线性回归剖析 75-79

5.3 本章小结 79-82

第6章 B2C 网络购物用户商品评价效应的相关实证研讨 82-113

6.1 网络购物用户在线评价和征询信息的关注焦点研讨 82-96

6.1.1 因子剖析实际引见 82-84

6.1.2 在线评价信息的因子剖析 84-89

6.1.3 征询信息的因子剖析 89-96

6.2 在线评价信息对销售量的影响 96-109

6.2.1 根本变量的定义与描绘以及相关的根本假定 97-99

6.2.2 在线评价信息对销售量的影响 99-106

6.2.3 本节小结 106-109

6.3 本章小结 109-113

第7章 B2C 网络购物用户商品评价的效应研讨的总结及前景预测 113-118

7.1 本文的研讨结论 113-115

7.2 依据研讨后果给网络商家提出合理的建议 115-116

7.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16

7.4 本文的缺乏之处以及进一步研讨的方向 116-118

参考文献 118-127

附录A 127-130

致谢 130-132

论文论文提纲 第7篇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一、引言 8-15

(一) 问题的提出 8-12

(二) 研究的目的 12

(三) 研究的意义 12

(四) 相关指导理论 12-15

二、专题站的概述 15-19

(一) 专题站的内涵 15-16

(二) 专题站的学习策略研究 16-17

(三) 专题站设计与开发的实施步骤 17-19

三、算法与程序设计专题站的设计 19-27

(一) 专题站的需求分析 19-24

(二) 专题站的结构设计 24-25

(三) 专题站的界面设计 25-27

四、算法与程序设计专题站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27-36

(一) 专题站开发的主要技术 27-28

(二) 首页的设计与开发 28-29

(三) 专题知识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29-30

(四) 扩展资源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30-31

(五) 学习交流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31-33

(六) 成果展现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33-34

(七) 在线测试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34-36

五、算法与程序设计专题站的评价分析 36-39

(一) 评价设计 36

(二) 评价对象的选择 36

(三) 评价结果及分析 36-39

六、问题与展望 39-40

参考文献 40-41

附录1 41-42

附录2 42-43

附录3 43-44

致谢 44

论文论文提纲 第8篇

致谢 5-6

摘要 6-7

目录 8-9

一、绪论 9-19

1.1 研讨的背景及研讨意义 9-11

1.2 研讨现状 11-17

1.2.1 现场测量法 12-13

1.2.2 数值模仿法 13-17

1.2.2.1 基于天文信息零碎的数值模仿办法 14-15

1.2.2.2 基于陆地模型的数值模仿办法 15-17

1.3 次要内容和创新点 17-19

1.3.1 次要内容 17-18

1.3.2 次要创新点 18-19

二、 网箱阻流作用水槽实验和实际根底 19-27

2.1 网箱的阻流作用实验研讨 19-24

2.1.1 无底方形网箱流场散布的水槽实验 20-22

2.1.2 单片网衣流场散布水槽实验 22-24

2.2 网箱受水流作用力的计算办法 24-26

2.3 本章小结 26-27

三、 数值办法 27-33

3.1 湍流模型 27-29

3.2 多孔介质模型 29-30

3.3 多孔介质模型系数确定 30-31

3.4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31-32

3.5 数值计算 32

3.6 本章小结 32-33

四、 模型的验证 33-38

4.1 单片网衣的模仿验证 33-35

4.2 无底方形网箱的数值模仿验证 35-37

4.3 本章小结 37-38

五、 方形网箱流场和颗粒物沉降模仿 38-48

5.1 方形网箱的流场数值模仿与剖析 38-43

5.2 颗粒物在方形网箱流场中沉降数值模仿 43-47

5.2.1 方型网箱流场中的"颗粒物沉降模仿 44-46

5.2.2 密度、外形对颗粒物沉降迁移的影响模仿研讨 46-47

5.3 本章小结 47-48

六、结论和瞻望 48-50

6.1 结论 48-49

6.2 瞻望 49-50

参考文献 50-54

作者简介 54

论文论文提纲 第9篇

摘要 6-7

目录 9-11

第1章 绪论 11-21

1.1 选题背景与研讨意义 11-12

1.1.1 选题背景 11-12

1.1.2 研讨意义 12

1.2 国际外研讨综述 12-19

1.2.1 公司管理构造实际 12-14

1.2.2 委托代理实际 14-17

1.2.3 股权构造与公司管理关系实际 17-19

1.3 研讨思绪 19-20

1.4 研讨办法 20

1.5 创新点 20-21

第2章 NASDAQ 上市公司股权构造与公司管理 21-26

2.1 NASDAQ 上市公司股权构造 21-23

2.1.1 股权构造特点 21-22

2.1.2 股权构造构成的缘由 22-23

2.2 NASDAQ 上市公司管理特点 23-25

2.2.1 无效的独立董事制度 23-24

2.2.2 完善的股权鼓励制度 24

2.2.3 健全的经理人市场 24

2.2.4 活泼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24-25

小结 25-26

第3章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构造特点剖析 26-43

3.1 上市公司实践控制人特点 26-34

3.1.1 自然人所占比重高 26-27

3.1.2 实践控制人世的制衡关系少 27-30

3.1.3 持股方式单一 30-32

3.1.4 实践控制权集中 32-33

3.1.5 强化控制权的方式单一 33-34

3.2 上市公司的股权散布特点 34-42

3.2.1 股权散布情况 34-36

3.2.2 次要股东类型 36-42

小结 42-43

第4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成绩与股权构造 43-56

4.1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成绩的表现 43-45

4.1.1 上市以前饱受质疑 43-44

4.1.2 不按方案运用募集资金 44

4.1.3 发行人股东频繁 44-45

4.1.4 上市后公司业绩变脸 45

4.2 上市公司外部管理特点 45-50

4.2.1 运营权与一切权别离水平低 45-47

4.2.2 “董监高”成员家族特征分明 47-49

4.2.3 独立董事制度不完善 49-50

4.3 上市公司管理与股权构造缺陷剖析 50-55

4.3.1 股权过度集中 50-53

4.3.2 家族化的人事布置 53-54

4.3.3 管理构造与股权构造不婚配 54

4.3.4 缺乏无效的内部管理 54-55

小结 55-56

第5章 完善公司股权构造与公司管理的建议 56-65

5.1 完善公司股权构造与管理构造的着力点 56-57

5.1.1 注重制度创新 56

5.1.2 坚持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不受损害 56

5.1.3 对上市公司违规守法行爲零容忍 56-57

5.2 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构造的建议 57-59

5.2.1 “一股独大”成绩 57-58

5.2.2 完善股权构造的建议 58-59

5.3 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构造的建议 59-63

5.3.1 上市公司控制权波动机制 60-61

5.3.2 上市公司外部管理 61-62

5.3.3 中小投资者维护机制 62-63

小结 63-65

结论 65-66

参考文献 66-69

致谢 69

论文论文提纲 第10篇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1章 绪论 10-15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0-11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3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1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13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5

第2章 定位算法与方案设计 15-25

2.1 定位方法的性能评价标准 15-16

2.2 定位基本原理 16-21

2.2.1 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 16-19

2.2.2 基于非测距的`定位算法 19-20

2.2.3 新型定位算法 20-21

2.3 现有定位系统和算法比较 21-23

2.4 本系统的设计方案 23-24

2.5 本章小结 24-25

第3章 可视化移动节点的硬件设计 25-36

3.1 电源模块的设计 25-26

3.2 节点运动单元的设计 26-30

3.2.1 节点运动载体 26-27

3.2.2 处理器的选择 STM32F407VGT6 27

3.2.3 节点姿态传感器模块 27-28

3.2.4 2.4G 与 PPM 脉冲调制 28-29

3.2.5 超声波测距模块设计 29-30

3.2.6 GPS 模块设计 30

3.3 节点可视化单元的设计 30-35

3.3.1 从处理器的选择 STM32F405RGT6 31-32

3.3.2 基于 OV2640 的视觉模块设计 32-33

3.3.3 基于 MR09-REF2-457 的 WiFi 模块设计 33-35

3.4 监测与控制终端设计 35

3.5 本章小结 35-36

第4章 系统软件及算法设计 36-56

4.1 系统总体软件架构 36-39

4.1.1 可视化移动节点软件架构 36-38

4.1.2 上位机软件架构 38-39

4.2 节点运动控制算法设计 39-43

4.2.1 四轴姿态的表示和运算 39-40

4.2.2 姿态传感器数据融合 40-42

4.2.3 四轴的控制算法 42-43

4.3 LwIP 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 43-48

4.3.1 UDP 和 TCP 处理的实现 43-46

4.3.2 LwIP 协议栈的设计与移植 46-48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8-55

4.4.1 网络套接字设计 49-51

4.4.2 基于 OpenCV 的图像识别算法 51-53

4.4.3 待测节点坐标计算方法 53-55

4.5 本章小结 55-56

第5章 系统检测及结果分析 56-64

5.1 系统平台的搭建 56-58

5.1.1 可视化运动节点平台搭建 56-57

5.1.2 上位机软件平台介绍 57-58

5.2 实验与分析 58-63

5.2.1 四轴飞行器运动控制实验 58

5.2.2 视觉与无线网络传输模块实验 58-59

5.2.3 摄像头标定实验 59-61

5.2.4 图像识别测试 61-62

5.2.5 实时定位实验 62-63

5.3 本章小结 63-64

结论 64-66

参考文献 66-7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0

论文论文提纲 第11篇

摘要 4-6

Abstract 6-7

第一章 绪论 11-31

1.1 浮法玻璃 11-14

1.1.1 浮法玻璃的发展与现状 11-12

1.1.2 浮法玻璃工艺的特点 12

1.1.3 浮法玻璃组成 12-14

1.2 高铝玻璃 14-18

1.2.1 铝硅酸盐平板玻璃组成 15-16

1.2.2 高铝瓶罐玻璃组成 16

1.2.3 建筑用高铝平板玻璃现状 16-18

1.3 玻璃熔体性质 18-24

1.3.1 玻璃粘度与浮法工艺 18-20

1.3.2 熔体粘度的理论模型 20-24

1.4 玻璃化学稳定性及风化 24-25

1.5 离子交换法玻璃化学强化 25-29

1.5.1 离子交换法的定义和分类 26

1.5.2 离子交换机理 26-27

1.5.3 表面应力与应力松弛 27-29

1.6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29-30

1.7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30-31

第二章 实验与测试 31-44

2.1 实验总体流程 31-32

2.2 玻璃的组成设计 32-33

2.3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3-35

2.3.1 实验原料 33-34

2.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4-35

2.4 玻璃的制备 35-36

2.5 玻璃结构和性能测试 36-44

2.5.1 玻璃结构测试(FT-IR、Raman) 36-37

2.5.2 扫描电镜(SEM)测试 37

2.5.3 高温粘度测试 37-38

2.5.4 热膨胀性能测试 38

2.5.5 密度测试 38-39

2.5.6 抗折强度测试 39-40

2.5.7 化学稳定性测试 40-41

2.5.8 抗风化性能测试 41-42

2.5.9 离子交换法玻璃化学强化实验 42

2.5.10 电子探针 X 射线显微分析 42-43

2.5.11 双折射光弹性表面应力分析 43-44

第三章 Al_2O_3/SiO_2对 NA_2O-CAO-Al_2O_3-SiO_2系玻璃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4-81

3.1 玻璃组成设计 44-45

3.2 Al_2O_3/SiO_2对玻璃粘度及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45-60

3.2.1 高温粘度分析 45-50

3.2.2 温度-粘度曲线与特征温度点 50-53

3.2.3 玻璃料性与浮法成形区特征温度范围 53-57

3.2.4 熔体流变性能分析 57-60

3.3 玻璃结构分析 60-71

3.3.1 FT-IR 结果与分析 60-61

3.3.2 Raman 分析 61-69

3.3.3 Al/Si 比对 Q~n基团间的转化、网络聚合程度以及短程结构混乱度的影响 69-71

3.4 玻璃力学性能与热膨胀性分析 71-74

3.5 化学稳定性分析 74-76

3.6 抗风化性能分析 76-79

3.7 本章小结 79-81

第四章 B_2O_3/R_2O 对 NA_2O-CAO-Al_2O_3-SiO_2系玻璃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81-108

4.1 玻璃组成设计 81-82

4.2 B_2O_3/R_2O 对玻璃粘度及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82-90

4.2.1 高温粘度分析 82-85

4.2.2 温度-粘度曲线与特征温度点 85-87

4.2.3 玻璃料性与浮法成形区特征温度范围 87-88

4.2.4 熔体流变性能分析 88-90

4.3 玻璃结构分析 90-101

4.3.1 FT-IR 分析 90-98

4.3.2 Raman 分析 98-101

4.4 玻璃热膨胀性分析 101-102

4.5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分析 102-104

4.6 抗风化性能分析 104-106

4.7 本章小结 106-108

第五章 NA_2O-CAO-Al_2O_3-SiO_2系玻璃化学强化机理的研究 108-132

5.1 实验组成 108-109

5.2 化学强化过程中 K-NA离子交换分析 109-123

5.2.1 离子扩散系数理论 109-110

5.2.2 AS 组玻璃离子交换 EPMA 测试结果与分析 110-114

5.2.3 AN 组玻璃离子交换 EPMA 测试结果与分析 114-118

5.2.4 不同玻璃组成对 K-Na 离子交换的影响 118-121

5.2.5 温度对 K-NA 离子交换的影响 121-123

5.3 化学强化后玻璃表面应力分析 123-127

5.3.1 双折射光弹性表面应力分析仪测试结果与分析 123-125

5.3.2 不同组成对玻璃表面应力和应力层深度的影响 125-127

5.4 玻璃机械强度 127-130

5.4.1 化学强化前后玻璃抗折强度的测试结果和分析 127-128

5.4.2 表面应力及缺陷对玻璃机械性能的影响 128-130

5.5 本章小结 130-132

第六章 结论 132-135

参考文献 135-142

致谢 142-143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43

论文论文提纲 第12篇

摘要 3-4

Abstract 4

1 前言 7-9

2 文献综述 9-17

2.1 构建自主课堂的理论基础 9-10

2.2 执行自主课堂的策略 10-12

2.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2-13

2.3.1 重视课堂教学,努力构建自主学习过程 12-13

2.3.2 创设最佳的学习或训练的学习环境 13

2.4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13-15

2.4.1 运动心理能力概述 13

2.4.2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13-14

2.4.3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 14-15

2.5 教练员对契约自主训练的个性化教学的运用 15-16

2.6 学生在制定训练计划的理论依据 16

2.7 契约自主训练对培养运动员自主训练的意义 16-17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7-29

3.1 研究对象 17

3.2 研究方法 17-18

3.2.1 文献资料法 17

3.2.2 专家访谈法 17

3.2.3 观察法 17

3.2.4 数理统计法 17-18

3.2.5 实验法 18

3.3 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 18-19

3.3.1 实验题目 18

3.3.2 实验目的 18

3.3.3 实验对象、时间和地点 18

3.3.4 评价实验指标 18

3.3.5 实验对象的分组与分析 18-19

3.4 实验设计 19-29

3.4.1 诊断学习要求 19

3.4.2 界定学习目标 19-27

3.4.3 师生之间共同商定契约内容 27

3.4.4 确保学习资源和策略 27

3.4.5 确定完成计划的日期 27

3.4.6 确定完成目标的证据 27

3.4.7 履行契约 27-28

3.4.8 评价训练结果 28-29

4 分析与讨论 29-35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 29-30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效果的数据分析 30-31

4.3 自主训练的认知程度 31-32

4.3.1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自主训练的认知程度 31-32

4.4 影响学生训练的因素 32-34

4.4.1 影响学生训练的外部因素 32-33

4.4.2 影响学生训练的"内部因素 33-34

4.5 教师教学行为特征 34-35

5 结论 35-36

致谢 36-37

参考文献 37-3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9-40

附件 40-44

论文论文提纲 第13篇

论文题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刺激,加上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上升但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2010年以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力量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赢得利润。因此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的控制施工成本。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研究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将资源落实到实处以减少企业施工成本。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对进行的变更进行预算,以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竞争力。

1.2.2 研究意义

对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和方法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在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和工期等合同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1.3 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研究在施工阶段中对成本的投入,科学的管理,甲方设计的变更和工程量的临时增加等成本的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率。其中成本的控制包括对人工,对材料的管理和控制,机械台班费,安全文明施工费等方面。

第二章 对施工阶段的研究

2.1 对企业 施工阶段的研究

2.1 施工组织计划

2.1.1.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

2.1.2施工方案

2.1.3施工进度计划

2.1.4施工平面图

2.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2.施工过程的控制

2. 3建筑施工特点

2.3.1施工的流动性

2.3.2施工的单件性

2.3.3施工周期长

2.3.4受环境影响大

第三章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

3.1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认识

3.2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方法

3.2.1施工阶段成本的节约

3.2.2施工阶段成本的创益

3.2.3施工阶段企业的科学管理

3.3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内容

3.3.1材料费用的控制

3.3.2人工费用的控制

3.3.3管理费用的控制

3.3.4安全文明施工的投入

3.4对传统的施工过程中成本的控制的研究

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只是在施工前对于工程量的计算和施工后对工程进行决算,对施工中成本的控制不够到位不科学。

3.4.1对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

安全文明施工决定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3.4.2对材料的管理

(1)材料的入库和保管

(2)材料的成本控制

(3)材料的使用

3.4.3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混乱

3.5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1)安全文明施工

安全文明施工是企业施工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才能:

① 使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② 直接或间接的获得效益。

③ 提高企业品牌和形象

(2减少施工成本的方法

①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②对材料的管理

③对工程的合理安排:

(3)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

第四章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国内对于现代意义上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逐渐发展起来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也逐渐成为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热门,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4.1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1)组织施工计划受市场影响大

(2)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密

(3)安全管理不到位

(4)技术基础薄弱,管理水平难有保障

(5)材料管理不细致

4.2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2)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3)安全文明施工落实到位

(4)增强施工人员水平

(5)加强对材料的控制和管理

论文论文提纲 第14篇

摘要 5-8

Abstract 8-11

目录 12-15

1 导论 15-25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5-20

1.1.1 研究背景 15-18

1.1.2 选题意义 18-20

1.2 研究方法 20-21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21-23

1.4 技术路线 23-24

1.5 可能的创新 24-25

2 文献回顾 25-50

2.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内生化方法 25-31

2.1.1 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的描述 25-27

2.1.2 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内生的三种途径 27-29

2.1.3 水平创新与垂直创新 29-31

2.2 能源、技术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 31-42

2.2.1 新古典增长的能源约束与技术进步 32-34

2.2.2 内生增长的能源约束与技术进步 34-42

2.3 能源、政策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 42-50

2.3.1 财政政策与内生经济增长 43-47

2.3.2 内生增长框架的能源约束与财政政策 47-50

3 能源耗竭与内生经济增长 50-66

3.1 问题的提出 50-51

3.2 基本模型 51-54

3.2.1 生产技术 52-53

3.2.2 效用函数 53-54

3.3 社会最优均衡增长路径 54-58

3.4 最优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58-61

3.5 稳定性分析 61-64

3.6 本章小结 64-66

4 能源再生与内生经济增长 66-84

4.1 问题的提出 66-68

4.2 基本模型 68-70

4.3 市场均衡增长路径 70-76

4.3.1 市场均衡增长路径的求解 70-74

4.3.2 均衡存在条件与均衡增长率的讨论 74-76

4.4 市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76-79

4.5 数值模拟 79-82

4.6 本章小结 82-84

5 能源约束、内生增长与最优财政政策 84-119

5.1 最优均衡与市场均衡的比较分析 84-92

5.1.1 能源再生与技术进步的社会最优均衡 84-90

5.1.2 非帕累托最优与经济政策 90-92

5.2 基本模型 92-103

5.2.1 动态一般均衡框架的财政政策 92-94

5.2.2 政策基本模型构建 94-98

5.2.3 模型求解与讨论 98-103

5.3 中间产品补贴与技术创新补贴 103-108

5.3.1 中间产品供需双方联合补贴 103-105

5.3.2 中间产品高新技术的针对性补贴 105-108

5.4 人力资本工资政策 108-116

5.4.1 工资补贴 108-112

5.4.2 研发部门的工资补贴与产出补贴 112-113

5.4.3 人力资本市场分割与社会公平 113-116

5.5 本章小结 116-119

6 经济效率、资源保护与能源经济政策 119-152

6.1 产业垄断与能源税制改革 119-121

6.2 局部动态方法与政策优化原则 121-125

6.3 最优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125-135

6.3.1 从量税与从价税改革 125-130

6.3.2 考虑资源储量的能源税 130-131

6.3.3 考虑资源回采率的能源补贴 131-135

6.4 产业垄断、财政政策与内生增长 135-150

6.4.1 能源产业垄断与市场均衡路径 135-141

6.4.2 垄断利润、能源财政政策与社会福利 141-148

6.4.3 能源产业创新政策 148-150

6.5 本章小结 150-152

7 结论与启示 152-158

7.1 主要研究结论 152-153

7.2 政策含义及启示 153-155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55-158

参考文献 158-17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75-176

致谢 176-177

论文论文提纲 第15篇

致谢 6-7

摘要 7-8

Abstract 8-9

1 绪论 12-22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3

1.2 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3-17

1.2.1 二极管钳位型多电平变换器 13-14

1.2.2 飞跨电容钳位型多电平变换器 14-15

1.2.3 级联H桥型多电平变换器 15-16

1.2.4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 16-17

1.3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应用 17-18

1.4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热点 18-20

1.4.1 MMC的建模方法 18

1.4.2 MMC的调制策略研究 18-19

1.4.3 MMC的电压平衡策略 19

1.4.4 MMC的启动策略 19

1.4.5 MMC的环流机理及其控制策略 19-20

1.5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0-21

1.6 本章小结 21-22

2 MMC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硬件系统设计 22-36

2.1 子模块工作原理 22-24

2.2 MMC的工作原理 24-27

2.3 MMC的参数设计方法 27-30

2.3.1 子模块电容的选择 27-28

2.3.2 桥臂电感值的选择 28-30

2.4 MMC样机硬件平台设计 30-35

2.4.1 硬件系统整体结构 30-31

2.4.2 隔离采样及信号调理系统 31-32

2.4.3 数字控制系统 32-33

2.4.4 驱动系统 33

2.4.5 功率单元 33-35

2.5 本章小结 35-36

3 MMC的调制策略及电压平衡方法 36-60

3.1 MMC的调制策略 36-43

3.1.1 空间矢量调制(SVM) 36-37

3.1.2 指定次谐波消除(SHE-PWM) 37-38

3.1.3 最近电平调制(NLM) 38-40

3.1.4 多载波层叠PWM(PD-PWM) 40-41

3.1.5 多载波相移PWM(PSC-PWM) 41-42

3.1.6 独立调制多载波相移PWM(CPS-PWM) 42-43

3.2 MMC的电压平衡 43-53

3.2.1 桥臂级的平衡控制 43-48

3.2.2 子模块级的平衡控制 48-52

3.2.3 MMC系统的整体控制结构 52-53

3.3 MMC仿真结果 53-57

3.3.1 NLM的仿真结果 53-54

3.3.2 PSC-PWM及其改进型均压方法的仿真结果 54-55

3.3.3 N+1/2N+1电平输出PD-PWM仿真结果 55-56

3.3.4 独立调制CPS-PWM仿真结果 56-57

3.4 MMC实验结果 57-58

3.5 本章小结 58-60

4 MMC的环流谐波抑制策略 60-86

4.1 环流稳态模型 60-67

4.2 环流谐波的抑制方法 67-72

4.3 基于嵌入式重复控制的环流谐波抑制方法 72-83

4.3.1 基于嵌入式重复控制的环流控制器 72-74

4.3.2 环流控制稳定性分析 74-76

4.3.3 重复控制器的设计 76-78

4.3.4 方案验证 78-83

4.4 本章小结 83-86

5 基于电压观测的无模块电压反馈控制方法 86-114

5.1 MMC直流侧稳态分析及电压观测方法 87-91

5.1.1 基于控制目标的直流侧模型 87-88

5.1.2 状态变量的稳态值 88-89

5.1.3 简化子系统分析 89-90

5.1.4 v_s观测器形式 90-91

5.2 电压观测稳态误差分析 91-93

5.3 基于电压观测的无模块电压反馈控制结构 93-94

5.4 电压控制稳定性分析及参数设计 94-99

5.5 仿真验证 99-104

5.5.1 稳态过程及动态过程 100

5.5.2 v_s及v_d的.阶越效应 100-103

5.5.3 观测器参数敏感性分析 103-104

5.6 实验验证 104-112

5.6.1 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105-107

5.6.2 稳态特性和动态过程 107-109

5.6.3 v_s及v_d的阶越效应 109-110

5.6.4 观测器的稳态误差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110-112

5.6.5 观测器误差反馈增益对系统的影响 112

5.7 本章小结 112-114

6 总结与展望 114-116

6.1 全文总结 114-115

6.2 展望 115-116

参考文献 116-122

附录1: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22

论文论文提纲 第16篇

目 录

摘 要

绪 论

一 秘书的角色定位和心理素质

(一) 秘书的地位及心理素质

(二)秘书工作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和挫折表现

二 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的原因

(二)造成的影响

三 秘书人员适应工作压力和调适心理挫折的方法

(一) 提高认识 全面发展自身素质

(二) 辨证挫折观 乐观自信的态度

(三) 心胸开阔 寻找适合的抒解方式

(四) 换位思考 转化压力为动力

四 提高心理素质的意义

(一) 优化群体结构

(二) 促进不断进取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论文提纲 第17篇

摘要 4-6

Abstract 6-8

1 绪论 11-30

1.1 研究理论背景 11-12

1.2 研究的实践背景 12-14

1.3 文献综述 14-26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6

1.5 主要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点 26-30

2 一次性能源稀缺性的统计分析——国际比较 30-40

2.1 稀缺及自然资源稀缺的界定 30

2.2 研究方法能源稀缺性度量指标的选择 30-32

2.3 数据说明及统计描述 32-38

2.4 本章小结 38-40

3 能源价格市场化程度衡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0-61

3.1 误差修正模型 40-42

3.2 处理不规则的时间数据 42

3.3 中国煤炭市场一体化实证结果及分析 42-50

3.4 中国原油价格市场一体化程度实证结果及分析 50-56

3.5 中国天然气价格市场一体化实证结果及分析 56-59

3.6 本章小节 59-61

4 能源约束下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 61-111

4.1 能源约束、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基本模型 61-66

4.2 能源稀缺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66-76

4.3 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 76-109

4.4 本章小结 109-111

5 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11-158

5.1 不同产业能源消费状况 111-114

5.2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判断 114-120

5.3 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20-127

5.4 影响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因素 127-152

5.5 能源价格、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 152-157

5.6 本章小结 157-158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158-165

6.1 实证研究结论 158-160

6.2 主要对策建议 160-162

6.3 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2-165

致谢 165-166

参考文献 166-177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77

推荐访问:论文 提纲 汇编 论文论文提纲汇编17篇 论文论文提纲(汇编17篇) 论文提纲范例大全8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