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古诗寒食汇编10篇

时间:2023-06-26 15:25:06 来源:网友投稿

古诗寒食第1篇寒食节,为了祭奠祖先,讲究三天不开火,吃点寒食垫补垫补,各地吃的东西不太一样。在江浙一带,要吃绿饺子,用糯米粉做成,用草头染色。山东人在寒食节注意吃冷馒头和煮鸡蛋,而老北京的寒食节有很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寒食汇编10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寒食汇编10篇

古诗寒食 第1篇

寒食节,为了祭奠祖先,讲究三天不开火,吃点寒食垫补垫补,各地吃的东西不太一样。

在江浙一带,要吃绿饺子,用糯米粉做成,用草头染色。山东人在寒食节注意吃冷馒头和煮鸡蛋,而老北京的寒食节有很多吃的。

最早的凉菜有十三种,比较容易携带和保存的老北京小吃,如艾窝窝、烧糖、糖耳朵、三子麻花、墩糕、姜汁排骨等。有很多活动。参观陵墓、禁烟、祭祖、冷食、栽柳、郊游、蹴鞠、秋千、赏花、斗鸡、宴请、吟诗等。

一家人或一家人到祖坟前祭奠、添土、挂纸钱,然后把儿子吐艳、蛇、兔铺在坟顶上滚下来,放在柳枝或针上,放在房间的高处,意思是触摸祖先的德泽。

古诗寒食 第2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 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和子由寒食【唐】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上冢【南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壬戌清明作【明末清初】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寒食日献郡守【唐】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寒食下第【唐】武元衡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寒食野望【唐】熊孺登

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

寒食山馆书情【唐】来鹄

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

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

寒食郊外【唐】贯休

寒食将吾族,相随过石溪。冢花沾酒落,林鸟学人啼。

白水穿芜疾,新霞出雾低。不堪回首望,家在赤松西。

寒食看花【唐】张籍

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颠狂绕树猿离锁,踊跃缘冈马断羁。

酒污衣裳从客笑,醉饶言语觅花知。老来自喜常无事,仰面西园得咏诗。

古诗寒食 第3篇

1、《寒食日献郡守》

【唐】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2、《寒食下第》

【唐】武元衡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3、《寒食野望》

【唐】熊孺登

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

4、《寒食山馆书情》

【唐】来鹄

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

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

5、《寒食郊外》

【唐】贯休

寒食将吾族,相随过石溪。冢花沾酒落,林鸟学人啼。

白水穿芜疾,新霞出雾低。不堪回首望,家在赤松西。

6、《寒食上冢》

【南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7、《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8、《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9、《和子由寒食》

【唐】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0、《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1、《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12、《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13、《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4、《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古诗寒食 第4篇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
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古诗寒食 第5篇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寒食夜

唐·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江州满塘驿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寒食日作

唐·温庭筠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

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玉楼春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

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唐·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

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醉太平·寒食

元·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宋·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

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

移来古寺种朱门。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

绿云蔽日树输囷。

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古诗寒食 第6篇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本案设计做到以下两点:

1、把握课型特点,自主解读诗意。

诗情体验和感悟的基础是对诗意的准确理解。“诗词诵读”课型特点是以诵读为主,提倡在诵读中领悟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结合文后注释,在自主感悟和同学的讨论中去整体感受诗意,不作一对一的直译,在字词的理解上不“锱铢必较”。

2、遵循年段特点,合作鉴赏诗文。

高段的诗词诵读教学,教师不应该止步于引导学生对诗情的体验和感悟,还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因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鉴赏关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古诗寒食 第7篇

寒食

宋代: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参考释义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
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赏析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
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

古诗寒食 第8篇

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翻译

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释

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别业:即别墅。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日处于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

韩翃这首《寒食》诗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即暮春时节的长安城。诗人开篇,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美丽无限的自然风光。这里,诗人不但点明了寒食节的时间,而且也描写了春光明媚的长安城,从而营造了优美的氛围。其中,“无处不飞花”即处处飘飞花瓣之意,表明正是繁花似锦的时节。“无处不”以双重否定表肯定,以此形成强调的语气,也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接着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紧承上句而来,点明了寒食节,描写了皇宫之柳树。“寒食”即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按照习俗,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指皇城中的柳树。“东风”即春风。这里,诗人首先点明了“寒食”这一特定的节日,“御柳”即皇宫中的柳树。“斜”暗示了春风的吹拂柳树之状态。诗人由整个“春城”飞花先想到“御柳斜”。这样描写,不但从侧面突出了整个长安充满春意,而且引出皇宫,为后面描写“日暮汉宫传蜡烛”的特权铺垫。

第三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如果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描写寒食节的白天,而第“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描写了寒食节的夜晚。其中,“日暮”一词直接表现了由白天进入夜晚的过程。我们知道,在寒食节时,根据唐朝规定,全国上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之外。“汉宫”这里是指唐朝皇官。在唐代诗歌中,往往以“汉”代唐,以此曲折地达到对唐王朝弊端的讽刺。“传”即一个个赐给。也就是说,除了皇宫中的皇亲国戚及其宠臣,才可以得到点火的恩典。“蜡烛”代指灯火之类。所以,诗人运用了一个“传”字,不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封建时代官僚的特殊待遇,而且也表现出当时社会不公平的现实。

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句是诗歌的收尾,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而明确的表现。“五侯”即指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即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在这首诗歌中,自然泛指皇亲国戚及其近幸之臣。“轻烟散入”四字所描绘的景象,不但生动表现出了唐代官中“传烛”时的繁闹景象,而且通过“燃烛”而产生的轻烟的四处飘散,暗示了在家家禁火之时,宫中贵族们独享特权的不平等的现象。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自己对这一不合理现象的不满。所以,清代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而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而且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总之,诗人通过对寒食节一些细节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唐朝时寒食节的风俗习惯,而且表现出了皇宫中所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借此实现了对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的揭露,以及对这个社会不平现象的批评。

寒食节的来历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古诗寒食 第9篇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赏时却忘记介于推。介子推不愿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文公手下放火焚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古诗寒食 第10篇

《寒食》是唐朝诗人韩翃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成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这首诗在备课时,我遇到了多元解读的困惑,一个是对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借古讽今寓意的点拨,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一个是对诗中绚丽春景、独特节日习俗的解读,诗句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在课堂上,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呢?我从两个方面入手,最终确定诗句品读的角度。

首先,我查阅了作者韩翃的资料和《寒食》的写作背景: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看这一段介绍,与诗句“借古讽今”的寓意相背离,可见,作者作诗的原意也只是描绘一幅春景图,展示一种节日的氛围。

然后,我打开教学用书,逐句阅读,结合本单元节日习俗的主题,教学重点不言而喻,教学品读的取舍也明朗起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里。寒食节习俗初为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诗的后两句描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烛光点点,轻烟袅袅,皇宫和王侯贵戚的府邸中别是一番盛景。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带领学生关注感受诗文的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在品读“飞花”“御柳斜”“传蜡烛”“散入”等佳词妙句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中提高想象力。

课堂教学需要取舍,源于教学内容解读的取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有价值地阅读,努力提高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力。

推荐访问:古诗 汇编 寒食 古诗寒食汇编10篇 古诗寒食(汇编10篇) 古诗寒食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