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

时间:2022-06-15 2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3篇

【篇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苏敏燕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铸牢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我们应该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治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历史认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及历史认同

        (一)概念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民族共建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的意识。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历史认同

        古往今来,我国始终是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从秦始皇一统六国开始,无论是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历史认同入手,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是对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日益交流交往交融的认同。

【篇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发言
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安排,本人专题学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聚集着众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工作措施得不得当、力度够不够强都将直接关系到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是否贯彻落实到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紧密围绕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决策部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认真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做好相关工作。
一、深刻认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今天56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根基。2014年9月,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础和必然要求。
二、深刻理解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书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灿烂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交流频繁、网络、电视和新型媒体的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社会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具备了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教育教学语言的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语言,极大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2021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要倍



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次深入调研、体察冷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全面小康阳光普照,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篇章。站在新起点,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就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要通过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
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政策;
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树立爱国观念,抵制错误思潮,以全面认同为民族复兴凝聚合力。
三、坚决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确保党的民族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对国家、自治区有关政



策、理论的学习,坚定不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激励广大学生自觉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自觉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对思想有波动的重点人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中央和自治区的政策部署讲清楚,把国家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讲清楚,统一思想,切实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牢牢扛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旗,让民族团结进步根植于广大师生心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学院基层党建工作,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教职工部始终成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坚强政治力量。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之中,开好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各族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唱响新时代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全面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监督、考核、奖惩等长效机制,抓好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政治方向,坚守师德底线,争做“四有”好老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持续推进思政课优质师资储备、培养



工作,以优质思政课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五是加强包联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院领导班子包院系,院系领导包班级,辅导员、任课教师包学生的工作机制,加强包联工作,掌握师生关切,积极回应。继续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师生管理,遇有特殊情况及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调度,妥善处置,确保万无一失。六是打通贫困学生资助“绿色通道”。深度落实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加大资助政策讲解宣传,帮助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七是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加强双语培训、举办蒙餐制作技能培训班(蒙语授课)、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实训基地、开展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制作实训等,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讨发言提纲
近期,通过集中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谈治国理政》,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西藏、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有关文件精神等内容,联系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服务对象,就做好民



族团结进步工作向各位领导、同事汇报一下自己的认识,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准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站在建党百年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作为,以蒙汉双语为主要形式,向少数民族残疾人群众宣传好党对残疾人群众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而出台的各项扶残助残政策,把各族残疾人群众紧紧的团结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手挽手、肩并肩,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力量。
二是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根本方向。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我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



关系。因此,做维护民族团结的带头人,做贯彻民族政策的践行者,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今后,发挥好党建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党员志愿者服务、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为载体,深入助残企业、社区、嘎查,组织各少数民族残疾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每个残疾人群众的心里。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解决各族残疾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带领全盟各族残疾人群众共创更加美好的生活。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指出,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加注重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结合起来,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增强各族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各族残疾人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解决好各族残疾人群众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等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让各族残疾人群众及时感受到党的关心和温暖,凝聚各族残疾人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总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党



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在推进国家统编教材、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做好宣传员和讲解员,向各族残疾人群众讲清政策意义,促进各民族残疾人群众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维护好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讨发言提纲
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x全会精神,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内蒙古民族团结工作实际,依法规范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形式完整、结构合理、内容详实、表述精确,是高度落实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的鲜明典范,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条例》总则部分。
一是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这里的“本”应理解为“存在何以可能”的逻辑前提:无法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就无法实现。纵观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到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第七次中央西藏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不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内部大团结最长远和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贯彻在民族团结进步整体事业中的“主线”,同时是赋予民族团结全部活动以时代意义的“航标”,《条例》总则对此有着鲜明体现,在第一条开头即明确说明制定本条例的首要宗旨是“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其他兄弟省区相关条例形成了明显区别;
与此同时,条例总则第五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定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主线,要求在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将一体和共性作为工作重点,着力增进共性、促进一体,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有利于明确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奋斗方向,既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调,又为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指明了道路。
二是落实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的基本定位。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自古在血脉上相融相连、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经济上相互依存,民族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历史反复证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反之,民族对立、国家分裂则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因此,如何界定民族团结事业的地位,既是一



个需要系统回答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对此,总书记用“生命线”界定民族团结事业的重要地位,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让这一问题有了科学答案: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和整个国家的“生命线”,不但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更加关系到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甚至生死存亡。《条例》总则对此高度贯彻,第三条明确规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厘清了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和整个国家之间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彰显了民族团结“生命线”的纽带作用,这对于帮助我们从全局高度加深对民族团结工作重要地位的理解具有决定意义。
三是落实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民族工作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总书记着眼实际,科学回答了正确道路是什么、怎样坚定不移走,指出我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将其系统概括为“八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道路、坚持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追求的最高利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根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制度安排、坚持各民族共同团



结奋斗和共同发展是基本立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是首要任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区是实现途径。《条例》总则第四条坚决将上述内容完整写入指导思想,在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第十一条对重要方面予以充分说明,并在分则部分完全贯彻、不打折扣。其中,第六条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总目标明确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强调其实现过程要以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和的“五个认同”为根本保证;
第七条详细阐述了坚持、特别是完善区域自治制度“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及其方法论要求;
第十条要求以法保证民族权益、处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纠纷,为推进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将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总书记提出的“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指示精神在内蒙古自治区得以具体贯彻;
第十一条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规范了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厘清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彼此关系,让责任更压实、职责更明确、分工更细化,为我区今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科学规划、统筹实施和全面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世界上因民族关系不和谐而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确立,民族团结的维护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转化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
抓好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经过持续努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在正致力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在普遍性地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各族群众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民族团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把民族团结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

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激发共同奋斗之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把各民族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前提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家庭共同体意识,产生家的身份认同,这样大家才能团结起来,齐心合力,围绕共同目标而奋斗。实现复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目标,需要作为家庭成员的各个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各族人民要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相得益彰。
夯实均衡发展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切实夯实物质基础,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另一方面,

要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要激发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强化教育和文化投入,革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和“懒、散、慢”的心理状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推荐访问:共同体 中华民族 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