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与感悟(完整)

时间:2022-06-23 16: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与感悟(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与感悟(完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与感悟2篇

【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与感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程】

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理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在社会发展合理性中,儒家追求与天道相一致的社会秩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总要不断地审视自身的生存环境,并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作出评判,形成一定的理想社会模式。在他们看来,合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有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两个层次,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1、儒家的社会发展理想包涵了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内容。

2、儒家的社会发展理想包括建构社会秩序的内容。

3、有秩序的社会是合理性的,尤其是当这种秩序的根源与“天道”相一致的时候,更是如此。

4、合理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礼是人间秩序的主要形式

“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手段。

5、与对礼乐秩序的认可相联系,儒家普遍倾向采取“以德治国”的策略。

儒家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帝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者,不必为己;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儒家小康社会:

大道之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如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儒家大同社会,可欲不可求;
小康社会是个理想的现实社会,可欲可求。 

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大同思想”是孔子对往昔的追思和对未来的瞻望,而“小康思想”则表达的是孔子对现实的期望。小康社会是大同的初级形式,人们是在对大同社会求而不可得的情况下,才转而求其次,追求小康社会的。

大同社会的公正、共享观念。诚信、和睦观念,平等、博爱观念,选贤与能的观念,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不同的时代,激励着人们为之奋斗。但现实社会,尤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大同社会理想的。

小康社会是对现实中战争、饥饿、贫富不均等社会现象的抗议,是对无序混乱社会的否定,它表达了人们对殷实、宽裕的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儒家的理想社会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大同小康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描述,但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空想色彩。

二、西方近400年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在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因素,为唯物史观的形成迈出了有突破意义的第一步;
对未来新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有价值的见解。所有这些积极因素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恩格斯在肯定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贡献的同时,还指出了他们的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
不了解无产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主张用说服和示范的方法改变社会;
不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把他们仅视为同情的对象。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中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学说体系,它既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大道,更不是狭隘的宗派学说,而是19世纪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三大空想家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继续。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基本原则、以及东方社会理论(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引入科学的殿堂,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空想走向科学,并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今天,它又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指导,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两”:在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上的“两大转变”【即在世界观上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在政治立场上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得出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向社会主义的“两种方式”【暴力革命与和平方式】;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对未来新社会进行科学预测的“两种视角”【从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两个方面进行预测】;
东方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两种设想”【俄国具有直接走向共产主义的可能性;
俄国在废除农奴制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再由资本主义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转向社会主义】;
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两大贡献”【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构想;
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的新表述】。

基本原则:社会发展需要划分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对社会生产有计划的调节、要实现共同富裕、消灭一切阶级、要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历史观,而且是包括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各自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占世界人13的大多数的广大东方国家为对象,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典型,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其实质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东方社会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俄国及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结成工农联盟,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可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跨越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或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不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通过革命产生的,因此东方国家一旦成功地跨越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初级阶段。东方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以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东方国家实现跨越以后,必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马克思在东方社会理论中原则性地指出: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就”,“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其中既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也有资本主义的某些先进的文化。

四、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贡献?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的第一章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并阐明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只能自行消亡。

2、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3、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一国首先胜利论”

被概括为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做出重大发展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联共(布)和斯大林提出并论证的。

4、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从“直接”到“迂回”

以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为标志,列宁关于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实现了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重大转变,形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

5、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进行全盘的改革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实践基础?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任何一国社会革命的发展和新的理论的创立,都离不开该国所走过的历史,而总是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结合当今实际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从斯大林模式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毛泽东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后来的经验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提出的,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峻挑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大变动大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发展于本世纪。这前后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以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时代主题和时代变革相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在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新情况新变化,社会主义则发生了严重挫折。

当前的国际环境大致可以分成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较为重要的是经济、政治和安全环境以及这几方面综合而成的战略环境。就目前来看,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较好,政治环境较差,安全环境总体上好但存在隐忧。综合起来看,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面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力。改革开放革除了阻碍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障碍,开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互动交流的国际环境,是科学理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

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道路,可做以下分析:

1、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忽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曾犯过类似的“左”的错误。全国上下“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急于求进,忽视了当时我国的生产力实际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幻想着迅速建成社会主义,使人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2、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反映在我国“大跃进”年代,大搞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全面泛滥,最终导致了我国国民经济在60年代初的严重困难,加之自然灾害,使得国家和人民生活遭到重大损失。 

3、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

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是最突出的事例。“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踢开党委闹革命”等等,使无数的老革命家蒙冤受屈,广大的知识分子也遭受打击、迫害。高喊着“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修正主义的苗”的极“左”思潮,拉大了我国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4、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过程,还存在着思想僵化、不思改革,把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绝对化,片面地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一面,割断了社会主义国家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我国“文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那段时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过分地强调独立自主,使我们与世界隔绝,自认为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我们中国人民去解救呢。封闭的观念,使我们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

5、苏联共产党的思想混乱、官僚主义,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崩溃,苏共也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最终瓦解。

在我国,党内的腐败现象正是目前我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教训,如同在我们面前摆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过去走的路的偏差与错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这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背离、放弃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值得庆幸的是,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的党能及时修正我们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牢牢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坚持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大胆地、一往无前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我们伟大的民族一定会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主题和主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主题: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基本范式:反思现实一一提出问题一一解答问题一一形成理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三个理论成果对这四个基本问题先后都做了回答,并且不断深化。第一个问题是共同的,其他三个问题各有侧重。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穷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八、邓小平理论关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科学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

邓小兵将社会主义的本质阐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才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依缺一不可的整体,失去或否定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失去或否定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

①发展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改革——解放生产力;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云南的“两强一堡”发展战略?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是引领云南未来发展的“总纲”。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绿色经济是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题中之义。云南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优势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为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确立了全新的航标,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云南省加大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集中力量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渔、云林等优势品牌,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重点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八大行动。

在桥头堡建设的强劲推动下,与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的定位相呼应,云南特色农产品的外销呈走高趋势,“云系”、“滇牌”绿色战略品牌纷纷闪亮登场。

多措并举修炼民族文化强省的独特魅力

云南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的文化视角创造了文化繁荣的“云南现象”和基层文化建设的“云南经验”,云南提出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到20XX年上升至8%,到2020年达到10%。

云南文化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要构筑云南人文精神、建设“人文云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同时从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多民族文化的人格力量中,升华、内化为云南独特的人文精神。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发展全方位的终身教育体系,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建设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抢救力度的同时;
也要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进文化创新,构建以旅游、创意、影视、民族歌舞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民间文化投资,使云南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地。支持和鼓励文化、科研、教育“走出去”,使文化成为密切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建立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基地和平台。

打造桥头堡,让云南未来发展动力十足

桥头堡建设作为一项立足云南、面向西南、服务全国的全局性工程,既是云南的发展战略,又是国家的发展战略;
既需要全省上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需要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关心支持。云南省坚持把对内加快发展、对外实现互联互通作为推进桥头堡建设两个最核心、最基本的战略任务,着力实现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

(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思想

1、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主导多元、返本开新、会同儒学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学脉渊承

中国文化对近代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理学、自然观)

中国文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辩证法、人本主义)

中国文化对马克思本人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逻辑契合

价值观:无神论信仰、群体性价值取向、民本政治理论

哲学观:唯物论和辩证法、整体综合思维、实践哲学

社会观:社会理想、经世重教、社会关系

4、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理论需要

历史前提:现代化诉求

现实需要:救亡图存

契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世界格局的重大重组和巨变。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平性、渐进性、平稳性、人本性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和国际评价:各种毁誉及其评价和反思。(重点是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榜样论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继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之后,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场伟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世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为人类文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一条新路,是因为它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国际上它表现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表现为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帮助、协力推进。这种和平发展战略,在国内则表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追求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上,给第三世界指出了奋斗方向,给予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启示。

如何使广大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的道路,是当今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具有世界意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一道路在摆脱贫困上能否为广大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提供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创造“世界历史”的过程,是否对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无论在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等方面都得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成就,特别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推崇,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经验来谋求发展。

三、扛起社会主义大旗,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破解了国际共产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时代难题,即如何有效地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发展的新起点上。

四、改变世界力量格局。

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中国现在虽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已从发展的趋势和速度上为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的证明。

自然环境保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际环境保证: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特作用:当代中国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与感悟

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未尘
来源:军队党的生活ISSN:1674-1528年:2008卷:000期:006页码:P.28-28页数:1中图分类:E正文语种:CHI
摘要: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表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号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2007年10月,党的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