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律师100年有感(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20 2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律师100年有感(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律师100年有感(全文完整)

律师100年有感4篇

第一篇: 律师100年有感

读《中国经济转型30年》有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农村改革、工业经济,还是银行业、公共财政,甚而在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经济转型30年(1978-2008)》中的诸位作者各自选取了一些重要角度,尝试展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提炼和分析相关经验和教训,识别和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并阐述中国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以及对于经济学理论可能作出的贡献。

本书共包括九章,涉及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形成,中国工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城乡就业的扩大,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中国政府转型与公共财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一个学习、积累和升级的发展过程,超越东亚奇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回顾和展望,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

想要了解世界在过去30年中发生的变化,我们需要研究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回首过去,即便是最乐观的改革拥趸者们也会吃惊于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规模。中国国内曾经敦促中国赶超英国的有关人士也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国家已经在国际贸易方面赶上了美国。30年前,国外的很多经济学家曾预言日本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那个时候,他们绝不会想到,中国在几十年中会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到了攻坚的关键时期,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也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作为机关干部,我们是国家各项改革的直接参与者,了解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发展的路径,梳理三十年来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指导我们下一步工作非常有利。

第二篇: 律师100年有感

《童年》

《童年》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一部著名的作品。高尔基,被列宁誉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作品主人公均为阿廖沙,环环相扣。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气息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主要人物

阿廖沙:

三岁丧父,跟随母亲到外祖父家,经常挨外祖父的打。慈祥的外祖母爱护他,教他怎样做人。外祖父破产后,他成了流浪儿。阿廖沙在外祖父以及周围许多普通人的影响下,逐步成为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坚强而善良的人。

外祖父:

从小是孤儿,年轻时在伏尔加河拉纤。几年后当上大船的工长,后来开染房,一度当上染房行会的会长,终因放高利贷而破产,晚年沦落为乞丐。他是一个没有亲情、专横、贪得无厌的人。

外祖母:

从小也是孤儿,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织花边,闻名全城。长大后她成为家庭主妇,操持家务、关心和照顾亲人,是一家人的精神支柱。她慈祥、善良、勤劳、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

母亲:

染房主的女儿,年轻时和隔壁一个木匠恋爱,不顾父亲强烈反对,两人在其母亲支持下秘密结婚。后丈夫因病去世,只好回娘家。三十岁时又和一个二十岁的没落贵族青年结婚,婚后两人不和,最后她在贫疾交加中死去。她是无数渴望过上幸福生活却结局悲惨的普通人中的一个。

米哈伊尔和雅科夫: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通过阿廖沙的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与残暴。文中还写到米哈伊尔喝醉之后砸外祖父房子的情形,折射出在生活的压迫下,人性丑陋的形象。

内容简介:

阿廖沙在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阿廖沙的外祖母是最疼爱他的,而外祖父则与之相反,脾气火暴,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经常殴打阿廖沙,没有人情味。

后来,外祖父迁居了,新居的周围有着不同面孔,不同性格的人。其中“好事情”带给阿廖沙很大的影响。

离开很久的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开始的时候,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这段生活过得也算是波澜不惊。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在阿廖沙读书期间,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后来母亲的再婚,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 她经常挨丈夫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与继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外祖父狠心让他和外祖母独自生活,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其他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

文章最后, 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经典句子:

各人不过有各人的名字,而权利人人都一样。怨恨是块冰,遇暖就融化。无穷无尽的工作日历,忧伤也是节目,闹火灾就是逗乐,在一无所有的脸上,连伤痕也是点缀……

你又不是奖章,我不能总把你挂在脖子上。

主要思想:

《童年》中高尔基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

在《童年》整部作品中,高尔基对外祖母的外貌描写生动而形象,惟妙惟肖,如“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的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外祖母的形象马上出现在眼前,特别是她那件神秘的黑衣服,似乎在里面藏有鲜为人知的秘密。

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人,两个及其自私,贪婪的人。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的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文中的外祖父,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寡情薄义,是市井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的剥削手下的工人。

读完尔基的《童年》这本书后,感触非常深。 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么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文中除了外祖母外,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
那个老实忠厚,教导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
那个献身科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
以及他先后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致使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人生的路很长,而且这一路上也遍布着坎坷。但是我们总会有独立面对社会的一天。 

第三篇: 律师100年有感

“建党90周年辛亥100周年”有感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值此之际感慨颇多!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引人关注的事件,让人不得不有所感触.一方面,辛亥革命是一场相对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来,是成功的革命事件,这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对国民性进行改造的思想观念的提出,包括三民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创造了较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对旧有的社会体制的改观,是对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深重痛苦中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点希望的曙光。另一方面,也是最被诟病的,辛亥革命是场不彻底的革命,对旧有的社会提出病症,却没有好的药方来治愈,对旧有的社会批判改造不彻底,新社会的思路不清晰、观念不明确,没呈现出良好的一贯性、完整性、规范性,这从孙中山被宪政议会选为大总统不久,就在袁世凯恫吓加利诱的威胁中窃取了革命果实可以作证。虽然领导辛亥革命的国民党也有纲领目标,但它政治适应性差和社会基础不牢固,导致了它的失败,以至于随后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也无法挽回其政治命运的毁灭走势。历史注定了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这段时期是新旧交替的时期,不是决定历史局面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表现尤其与众不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在吸取了历史教训,当然也有辛亥革命以来的教训,对旧有的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并实施了新的措施,并取得了根本性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由‘枪杆里出政权’里逐步在军队基层建立起党的组织,取得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进一步取得政治的领导权,更是发动经济领域的土地革命,和发动群众的社会运动。这三点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三大路线,前一点是主线、重点,这和辛亥革命一样,始终是决定中国政治命运走向的关键,社会进程也是主要围绕政治斗争进行,矛盾体现在政治上非常激烈,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后二点是要说的。土地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更是设计政治、社会,也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没涉及的要害。发动群众也不仅是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促进生产发展,更是响应人的心声、渴望,提高人的觉悟、文化的一项公共事业活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人权的一种体现,其意义可想而知,要有多大就有多大。而发动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在这三方面,要不是没做,要不做了没做好做到,要不做到做好是只有少数个人受益,没有根本性的社会效果。相比较来,共产党做了,还做得好,效果都是彻底地有效果。把最决定的事情做成和实现了,哪怕是从穷乡僻壤里的山沟里走出来的,也能打败有美援,有军事优势,受到国际认可的现政权。

继续说的话,就是建国初期共产党还在做和这三大事情有关联的事情,土地革命彻底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些都让建国没几年的中国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尤其是行使国家职能的政府、突出共产党地位的党委、代表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的人大制度以及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因为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和极大的参与热情,完全弥补了这种四足鼎立的先天严重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这种不足的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这和辛亥革命初期的政治的脆弱和不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点来看,也可以说建国后还是在沿着解决辛亥革命以来诸多社会发展问题道路上前行,只不过社会发展的轨迹在变化中,侧重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经济作为社会进程的主旋律更加突出了,当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旧经验也没法解决时,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大跃进失效后,自我怀疑涌上心头,又开始怀恋老路,‘三反’‘五类’等政治运动抬头,又受到三年困难的刺激,越发晕头转向,不知路在何方,尽管探索还在,可终究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社会发展进程停滞的同时还有破坏。反思的办法是,以前做得对、做得好、做成功的因为还是不彻底,还得做下去;
没做对的、没做好的、做得不成功的,那就到有经验的国外去取经,不受政治意识的限制。经过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有了最初的思路。经济作为主战场,成为先锋、先头部队,走在前面,土地革命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企业工资分配有奖金了,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成果丰硕,温饱已经解决,小康有所期盼,在生存以外的诉求开始不断高涨,社会进程的主干道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扫除一切心理束缚、精神枷锁、思想包袱,提倡自觉、自主、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意识在萌芽中茁壮成长。今天,严格地说,仍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使命当中,辛亥革命以来所赋予的历史任务还未完成,新型的现代化社会局面仍有待实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还应该作为勉励,来激发动力和奋劲,鞭策成方向和目标。

没有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永远铭记!!

第四篇: 律师100年有感

读清华八年有感

读清华八年有感

读《清华八年》有感

最近在读梁实秋的散文,其中《清华八年》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教育者,一个最基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向来对有关教育的文字更加的关注。

梁实秋进清华时应该在一九一七年,看看那时清华教育,再看看现在的教育,一对比之后竟然发现,时光虽已过去近百年,但是教育却一直没进步,甚至,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在追求的教育理想,正是那时的清华教育现状。是时光跑得太快?容不下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还是,我们这个民族太过功利,让立国之本的教育被推搡到拐角,让它自生自灭,最终沾染满身势利?

看此篇,才知清华的由来,心中说不出的滋味。“清华学校在那时候尚不大引人注意。学校的创立乃是由于民国纪元前四年美国看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半数制定用于教育用途,意思是好的,但是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所以这所学校的学制特殊,事实上是留美预备学校,不由教育部管理,校长由外交部派。每年招考学生的名额,按照各省分担的庚赔款的比例分配。”在那积贫积弱,倍受欺凌的时代,既有赔率又有割地,最后人家拿着你的钱让你办教育,再是一番怎样的好心,但那耻辱都已深刻在清华园上。

梁公当初进去清华的复试,是由当时天津(当时直属省会)省长朱家宝亲自主持面试的,这让当今只喜应酬,溜须拍马的官员怎不汗颜?当时清华分高等科中等科两部分。刚入校的便是中等科的一年级生。中等四年,高等四年,毕业后送到美国去。中等科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娃,一下子离开父母,离家万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个厦门的孩子因语言不通,而孤独郁闷精神失常,整天用英语喊叫“我要回家”,而最终遣送回去。在信息不发达时求学,都是一件辛苦事,拷问的不仅仅是勤奋,还有诸多的综合能力。若放在今天,电话、信息、视频,已将万水千山化为零距离,减少思念的痛苦。当然,清华为了减轻学生们的思乡之苦,也采取了措施,规定每两周每位学生都必须写一份家信,就连家在北平,每周日都回家的梁公也必须为止。先看之,觉得清华过于死板,但后一想,这也是对两周生活学习的一次回望与思考,也很不错的。梁公的父亲认为这正是练习小楷的好机会,于是这些家信年终汇定成册,留作纪念。

清华的常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每天早晨七点打起床钟,赴盥洗室,每人的手巾脸盆都有号码,赃了要罚;
饭桌上,也有学号,缺席也是要罚,脸可以不洗,饭不可不吃;
学生身上不许带钱,钱要存在学校银行,零用钱可以少于放在身上,但一角一分都要记账;
洗澡次数也是有规定的,一星期不洗澡是要警告的,再不洗,公布名单,仍不洗,强制执行派员监视;
最严重的是偷窃,一旦破获,立马开除,不管偷窃的东西有多小。这严格的管制只限于中等科学生,虽然看似过于严格,但是梁公认为“许多作人作事的道理,本来是应该在幼小的时候要认识的。许多自然主义的教育信仰者,以为儿童的个性应该任其自由发展,否则受了摧残后,便不得伸展自如。至少我个人觉得我的个性没有压抑以至于以后不能充分发展。我从来不相信树大自直”我还是非常赞成梁公的看法的,只要惩罚适当,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时是有必要的。令人无奈的是,现今的教师也基本可以称上“弱势群体”或者谓“尴尬群体”,明知学生有错,都不敢正常的批评了,更何况惩罚。中国的教育,令人担忧。诸如以上的常规教育,已被社会、学校、家长忽略多年,近两年才慢慢拾起。纵然这样,更多人关注的依然是分数,家长要的,老师要的,准确说这是家长老师不得不要的。追根求源,不是一句两句能解释清楚,改变此现状,看样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素质教育之滞后,两者之间种种矛盾与冲突,正气势汹汹地向我们横扫过来。有时想,我们是不是正在这转型期?这转型需要多少年?

清华的课程安排也是很有特色的。上午的课如英文、作文、公民(美国公民)、数学、地理、历史(西洋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都一律是英语讲授,一律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
下午的课如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史-----都一律用国语,用中国的教科书。这样的划分是要加强英语学习,使学生多得听说英语的机会,因为八年之后他们是要去美国的。上午的教师一部门是美国人,一部分是能说英语的中国人。下午的教师是一些中国的老先生,好多都是在前清有过功名的。林语堂就是当时梁公的老师,学问好,教法好,热心教学。有时和同事闲聊,我们的教师对教学有多少热情?不得不承认的大多数老师只将“教师”这个职业当个饭碗,当个谋生的手段,就其原因很多,一是,如今教师这个行业的确得不到尊重;
二是,教师工资过低,于是优秀人才可以选择更好的职业,由于工资过低,也就影响了师德;
三是,整个社会都是浮躁之风,教师也难逃其中。如此恶性循环,教书育人本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就变成了谋生的行当,尴尬为止。

课堂教学中,梁公笔下的几位老师的教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美籍女教师在教导练习时,所用的“议会法”,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这一套如何支持会议,如何进行讨论,如何交付表决等等的艺术,以后证明十分有用,这也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谓的‘民权初步’。在民主社会里到处随时有集会,怎么可以不懂集会的艺术?我幸而从小学会了这一套,以后受用不浅,以后每逢我来主持任何大小会议,我知道如何控制会场秩序,如何迅速的处理案件的讨论。”在作文教学法上我们也是可以学习的。题目到后,先作大纲,写提纲挈领的句子,有时把别人的文章缩成大纲,有时从一个大纲扩展成一篇文章,这一切都是思想训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已不用,就我教学而言,觉得很不错,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的整体结构感,教会学生如何构思,如何布局谋篇。徐镜澄先生也教过梁公作文,批改作业大勾大摸,有时全页都是大墨杠子,几千的文字被删的体无完肤,只剩三二百字。于是,梁公学会了“割爱主义”。而今,很多学生作文时,为达“凑数”也是“扩句再扩句”,废话连篇。删除之,还谈不上“割肉”。上午的所有课程有一特色,即是每次上课之前学生必须作充分准备,先生指定阅览的资料必须事先读过,否则上课即无从听讲或应付。高等科后,学生们就在图书馆开门之前排起了长龙。让学生查找资料,长期训练下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在小学也可以照样做这样的训练。

梁公认为,学生应该还是应该全面发展的,音乐、美术、手工以及生物、物理、化学这些艺术和科学课程都不应马虎。梁公说,内心没有音乐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人缺少艺术教育,他(她)的人生必定少了一分温柔的、浪漫的情怀;
缺少科学教育,也是人生一大遗憾,这是我们理解生活中种种现象的途径。最让我感悟的是梁公反对“趣味主义”。梁公一看“鸡兔同笼”就昏了头,到清华学习代数、几何、三角,更是格格不入,从心理厌烦,以至后来一看到题目就如“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于是以“兴趣不合”掩饰自己的懒惰愚蠢。虽然如此,梁公后来认为“数学史人人要学的,人人可以以学的,那时一种纪律。无所谓兴趣之合为不合”,后来在美国读书,以数学分数为耻,拼命用功,结果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于是,梁公说“这证明什么,这证明没有人的兴趣是不近数学的,只要按部就班的用功,再加上良师诱导,就会发觉里面的兴趣,万万不可任性,在学校里读书时万万不可相信什么‘趣味主义’”。清华对于体育特别注重。每天上午第二堂与第三堂之间有十五分钟的柔软操,地上有写着的号码的 木桩。下午还有四时至五时有一小时的强迫运动,届时所有寝室课堂房门一律上锁,非户外活动不可。梁公因为游泳不行,差点没及格,后来发狠死练,补考时,抱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在池底连爬带游的前进,终于到终点,勉强及格。中国虽说是体育大国,准确说是运动会上的体育大国,国民的体育锻炼还是很少的,就连学校的体育课程都没有按质上起来。身体是一切“革命”的本钱呀,如今我也十分懊悔小时过于“娇惯”自己,以至在生活中、学业上造成了不小的障碍。清华的社团活动也很丰富,故课外活动很多。梁公参加过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种社团。

读《清华八年》,思今之教育,对比百年前清华之教学,感慨颇多,赘赘言之。清华,国家一流之学府,梁公,中国文学之巨匠,也许离我们很遥远。但,身为教育者,学之,力求尽力教好自己的学生,身为母亲,学之,力求教好自己的孩子。

推荐访问:有感 律师 律师100年有感 律师100年有感 一级律师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