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发展史

时间:2022-07-31 15: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史,供大家参考。

发展史

 

 计 算 机 发 展 史 早期计算机:

 元前 5 世纪, 中国人发明了 算盘, 广泛应用于商业贸易中, 算盘被认为是最早的计算机, 并一直使用至今。

 算盘在某些方面的运算能力要超过目 前的计算机, 算盘的方面体现了 中国人民的智慧。

 直到 1 7 世纪, 计算设备才有了 第二次重要的进步。

 1 642 年, 法国发明了 自 动进位加法器, 1 694年, 德国数学家改进了 使之可以计算乘法。

 后来, 法国发明了 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器。

  现代计算机:

  第一代:

 1946~1958 1 946 年 2 月 1 5 日 , 由美国政府和宾夕 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 使用了 1 8000 个电子管, 70000 个电阻器, 有 5 百万个焊接点, 耗电 1 60 千瓦, 其运算速度为每秒 5000 次。

 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 每种机器有各自 不同的机器语言, 功能受到限制, 速度也慢。

 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 . 代表:

 ENIAC

  第二代:

 1959~1964 晶体管发明代替了 体积庞大电子管, 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

 1 960 年, 出 现了 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 大学和政府部门。

 特点:

 计算机体积小、 速度快、 功耗低、 性能更稳定。

 代表:

  第三代:

 1965~1970

 1 958 年德州仪器的工程师 Jack Kilby 发明了 集成电路(IC), 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

 片上。

 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

 特点:

 小型化、 耗电省、 可靠性高、 运算速度加快。

 这一时期的发展包括使用了 操作系统, 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代表:

  第四代:

 1971 至今

 80 年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 几十万个元件, 后来的 (ULSI) 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

 70 年代中期, 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 这时的小型机带有友好界面的软件包, 供非专业人员 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

 1 981

 年,

 IBM 推出个人计算机 (PC) 用于家庭、 办公室和学校。

 80 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 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 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

 特点:

 微型化、 运算速度理快、 可靠性更高

  代表:

 现代计算机历程:

 1 946 年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在美国建造完成。

  1 947 年,美国计算器协会(ACM)成立。

  1 947 年,英国完成了 第一个存储真空管 O 1 948 贝 尔电话公司 研制成半导体。

 1 949 年,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 动计算器"(EDSAC)

 1 950 年,"自 动化"一词第一次用于汽车工业。

 1 95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成磁心

 1 952 年,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 952 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 IBM701 宣布建造完成。

  1 952 年,第一台符号语言翻译机发明成功。

  1 954 年,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由贝尔电话公司 研制成功。

  1 954 年,第一台通用数据处理机 IBM650 诞生。

  1 955 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计算机 IBM705 建造完成。

  1 956 年,IBM 公司 推出科学 704 计算机。

  1 957 年,程序设计语言 FORTRAN 问世。

  1 959 年,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 IBM620 研制成功。

  1 960 年,数据处理系统 IBM1 401 研制成功。

  1 961 年,程序设计语言 COBOL 问 世。

  1 961 年,第一台分系统计算机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完成。

 1 963 年,BASIC 语言问世。

  1 964 年,第三代计算机 IBM360 系列制成。

  1 965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 推出 第一台小型机 PDP-8。

  1 969 年,IBM 公司 研制成功 90 列卡片机和系统--3 计算机系统。

  1 970 年,IBM 系统 1 370 计算机系列制成。

  1 971 年,伊利诺大学设计完成伊利阿克 IV 巨型计算机。

  1 971 年,第一台微处理机 4004 由英特尔公司 研制成功。

  1 972 年,微处理机基片开始大量生产销售。

  1 973 年,第一片软磁盘由 IBM 公司 研制成功。

  1 975 年,ATARI--8800 微电脑问世。

  1 977 年,柯莫道尔公司 宣称全组合微电脑 PET--2001 研制成功。

  1 977 年,TRS--80 微电脑诞生。

  1 977 年,苹果--II 型微电脑诞生。

  1 978 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1 978 年,磁泡存储器第二次用于商用计算机。

  1 979 年,夏普公司 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

  1 982 年,微电脑开始普及, 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

  1 984 年,日 本计算机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组成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基础知识中的一节, 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 。

 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 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 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 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 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 及其各个部件的功能。

  2. 教学目 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

  (1)

 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 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观察、 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 学生交流、 师生交流、 人机交流等形式,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

 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通过小组协作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3.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 分别包括哪些硬件, 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

 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 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4. 教学难点

 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

 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 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 所以不太容易掌握, 故为本节的难点。

  二、 教学策略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认识鼠标、 键盘等硬件设备, 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

 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 经过本课学习之后, 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 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 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 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

  2. 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

 本节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拆机、 装机并通过交流、 讨论来识别各个部件的名称与简单功能。

  (2)

 协作学习法

 把学生分成 5 个小组, 每组的成员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

  (3)

 讨论交流学习法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总结组成, 在此过程中, 各个小组间得到交流。

  3. 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 相关教学课件、 可供拆装的计算机。

  4. 学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

  (1)

 自主学习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

 小组协作学习法,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而大家集思广益则事半功倍, 由于这部分要认识的硬件多而杂, 各小组的每个成员仔细研究一、 两个部件, 然后大家综合到一起, 就可以组成完整的硬件系统。

  (3)

 互帮互助法。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有差异, 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给基础差的学生讲解, 学生之间传递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的更容易接受, 这样基础差的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 基础好的学生得到知识的巩固。

  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拿出主机实物, 问学生“这是什么” ?

  有没有同学打开过主机箱, 看看里面是什么呢?

  那么今天我们就把主机箱打开, 来看看计算机内部都是由那些组件组成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学生回答异口同声地回答“主机” 。

 回答“有” 的同学很少。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趣, 使学生整堂课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去探索新知。

 二、

 任务一:

 拆计算机 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 5 组, 让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 安排学生完成拆机、 任务。

  深入到学生之中, 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导点拨并帮助学生处理不好解决的问题。

  各个小组把各个部件拆掉后, 要求每组学生拿出各自的 CPU, 并找学生回答 1. CPU 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思考, CPU 的缺口意味着什么? 2. 文字信息的含义。

 3. CPU 的性能指标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稍后讨论。

 要求学生把其他部件依次都拿出来, 每个部件的特征都找学生回答,从而引导学生要通过各个部件的特征识别名称和功能, 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点。

 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 在组长的完成任务。

 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拆机, 通过课本仔细观察讨论, 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说出机箱里的一、 两个部件名称, 并简要说明其功能。

  学生按要求依次拿出各个部件, 并且回答它们的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节课的内容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知识, 因为学生很少甚至从来没看见主机箱内部都有什么部件, 所以对这些部件很感兴趣。

 另外他们经常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介接触到:

 CPU、 内存、 等硬件术语, 他们很想知道, 他们很想知道这是一些什么部件, 所以在这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通过实践自主学习这部分知识, 突破重点难点。

 三、

 任务二组装计算机, 讨论问题 给学生 10 分钟的时间, 让各个小组把各个部件重新安装。

 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刚才给大家留的问题, 如 CPU 的缺口, 内存条的缺口,各种板卡的缺口。

 并且结合课本讨论文字信息的含义。

 学生带着问题按要求组装计算机。

  等学生组装完毕后, 学生回答刚才留的问题。

 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四、

 归纳总结、 课件演示 通过课件演示, 系统的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硬件由哪几大部分组成, 尤其对运算器和存储器进行详细的介绍。

 并向展示其他型号的各个部件, 如:CPU、 网卡、 声卡、 主板等。

 学生根据特征识别各个部件

  五、

 布置作业 如果你自己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 都需要哪些相应的硬件? 这些硬件的性能有哪些可以参考的指标?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从而巩固本节的学习内容 通过拆机、 装机操作, 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写出自己的所得, 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 3 个特点。

  第一、 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我采用先介绍主机然后引出主机内部结构这一顺序,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参与, 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特别是主机部分的设备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 利用课件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枯燥的知识易于理解、 掌握而且直观, 通过实物与教学课件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推荐访问:发展史 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