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建材料 >

2022年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设重要论述【精选推荐】

时间:2022-06-18 2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设重要论述【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设重要论述【精选推荐】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5篇

第一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
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
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
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
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5).

  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1

第二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
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
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第三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加强党的建设助推企业改革发展
作者:韩雅楠
来源:《锋绘》2018年第03期

        摘要: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党的建设,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上彰显党组织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党的建设;
改革发展

        党的十九大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提出来,并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要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就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不松劲,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上彰显党组织的独特优势。

        1 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国有企业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一定要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和最高政治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使广大党员把维护核心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确保“国企姓党”。国有企业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一定要把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以党建统领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要将企业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
要全面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探索实行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的工作方式;
要进一步规范党委会议事规则,把党委会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等等。国有企业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一定要健全完善党建制度体系,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要进一步落实《关于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会议事规则》、《基层党组织设置管理办法》,使企业管党治党更加规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标准,进一步解决党建工作难量化、难考核的问题,不断压实党建工作责任。

        2 凝心聚力,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活力

        对全党来说,思想引领力是保证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坚实基础。对国有企业来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改革的成效利弊,要结合企业实际和职工思想实际,通过宣讲、报告会、主题活动等广泛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客观理性认识改革,积极踊跃投身改革,始终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针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群众关心关注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清理僵尸企业、冗员转岗分流、分离办社会职能等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要针对性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办法,畅通开展“网上心田”建设,利用网络与职工进行沟通交流、问题咨询,畅通基层诉求表达渠道,化解职工思想“迷雾”,使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成为职工思想的主旋律。针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噪音”、“杂音”,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类宣传阵地的管理,引导企业内部各种媒体与企业党政同向同行、同心同德,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发挥正面作用;
另一方面要把党的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主流展示好,企业党政的决策传递好,把职工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增强主流思想在职工群众中的感染力、吸引力,使错误思想和言论无所遁形。

        3 服务群众,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坚实根基

        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核心在于增强服务本领,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在各项改革决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为了企业发展、一切为了员工利益”的方针,既要充分考虑企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不改没有出路”的处境,更要充分考虑职工意愿,科学地把改革的力度与干部员工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分层分类逐步推进,确保改革稳妥有序高效推进,确保企业整体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关键在于掌握工作方法,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国有企业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把解决职工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对职工群众面对转岗分流的“危机感”,要做好超前研究人员安置工作,制定退出方案、争取奖补政策等工作,让职工群众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肯定。对职工群众在改革中期待“归属感”的要求,要坚守“不欠薪、不欠保、不下岗”的底线,承担起“决不让一个员工下岗失业”的担当;
对职工群众期待改革“获得感”的要求,要坚持企业减负和员工获得感增强相结合,比如针对物业社会化这个难点,既要建立物业管理商业模式,也要为员工家属提供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服务。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根本在于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要结合企业实际,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对鳏寡孤独、工伤工亡、长伤长病、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的生活,要切实发挥大病医疗保险、困难职工帮扶、金秋助学、志愿服务团体等多种渠道的帮扶作用,让每一名职工群众享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温暖,在安居乐业的氛围下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第四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cla>< cla>< cla>< cla> 添加时间:2010-12-9 21:20:29? 作者:邵宁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浏览次数:12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 ??? 国有企业改革在1998年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基本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真正的攻坚碰硬是从1998年三年改革脱困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动的是两组:第一组改革包括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
第二组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针对国有大企业的特定改革。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今后的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争论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层面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国有经济主要布局在大企业,未来的改革将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一)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1.功能性的国有大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如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共交通等。这个领域公益色彩很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候突的,尤其是当市场信号波动很剧烈的时候。为减少对社会的冲击,企业在某种特定的阶段要承受亏损。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的情要保证市场的供应,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可能很难接受,也很难承受。

第二,重要资源的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自律不足、政府监管能力不足。有一组煤炭行业的数字国煤炭回采率小型煤矿15%-20%,大型煤矿45%;
国外发达国家是60%-80%;
目前中央企业有两家,都在70%以上。很多小型煤矿基本上采一吨浪费两吨资成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如果企业缺乏自律、政府监管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重要资源开发由国有企业控制,会更好地平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环境的目标。


第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比如军工企业、大飞机等战略性产业,带有特殊社会功能或者经济功能,需要承担特定的社会、产业目标,国有经济继续保持控制力。

对这类国有企业下一步怎样改革,笔者认为主要是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加上完善出资人管理,再加上行业性的社会监督。行业性的社会监督包括价格控制务标准、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的安排等,以保证企业服务好社会和公众。

2.竞争性国有大企业。对竞争性的国有大企业应该怎样改革有很大争议。有很多人认为,应该继续退,使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这种观点的点是美国、英国的模式,这些国家在竞争性领域没有国有企业。但是,在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国有竞争性大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充分的必要性。核题是要退给谁。第一个方向是退给国外的跨国公司,有不少跨国公司对优质国有大企业有兴趣,但前提是要控股。然而,这些国有大企业大都关系国民经命脉,如果被国外公司控制了,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对国民财富的分配都是不利的。

第二个方向是卖给民营企业。这又受制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创业者个人的、家族企业的阶段。家族企业有长处部是血缘纽带,企业内部的忠诚度很高,内部的管理成本非常低,企业的决策效率非常高。但也有缺陷,内部的制度化建设较差、随意性较大;
内部形不衡机制、决策风险大;
企业文化是以家族关系为中心,家族以外的人难以受到信任,存在排外的情况等等。所以,以家族企业的形态经营中小企业效率非,但不太适合大企业的管理和治理的要求。

(二)下一步国有大企业怎样改革 在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在国有大企业改革的现阶段,不能简单地沿用前些年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办法,把企业退给别人。改革的方式需要转变,即资本市场在国有体制下对这些企业直接进行市场化改造,通过上市实现公众公司改革。这正是国资委在积极推进的整体上市工作。其要点是:
第一,上市的模式。这几年国有大企业上市的模式和前几年不同。国资委成立之前,很多企业上市是对一部分优良资产进行包装,是部分上市。现在的是整体上市,至少要做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所以上市公司整体的业务链是完整的,具备独立经营的能力。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集团公司,逐步将存续企化之后再实现整体上市。

第二,依托的资本市场。目前中央大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在境外上市,引起了很多争议。笔者认为,企业的治理水平和所依托的资本市场是直接相关的,中央企业到境外上市,就是希望把境外成熟、规范的资本市场机制直接引入企业内部,保证上市之前的重组和上市之后的运作能够达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要在看,境外上市对企业规范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不可能再做假账,透明度明显提高,运作也比较规范,其他方面也很难干预。所以市场选择是境外加境
是A+H的模式。

第三,最终的体制构造。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最终的体制模式很可能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没有集团公司、不背存续企业,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运营。这种状态就彻底实现了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流动性非常好,随时可以调整、也很容易调整。一旦国家需要钱,通过资本市场可以非常顺畅地变现。

二、当前涉及国有企业的重大争议 (一)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支持,用的是纳税人的钱,甚至是官商勾结。改革前的国有企业与政府在财务上是联在一起的,改革的重要目标之是要切断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一是与财政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停止财政向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
1998年以后的体制改革,对经营性国有企业,财政不再给予补贴亏损。二是与银行的关系。国有银行改制上市以后,有了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考核体系,对企业只有好企业和坏企业之分,没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之分,人们议论较多的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不是所有制问题。三是政府的其他资源矿产资源、土地等。这要分为两种情况:如果交易过程没有腐败,国有企业也要按照市场规则取得,“地王”就是这么产生的,国有企业没有任何优先权果交易过程有腐败,国有企业恰恰拿不到资源,因为有监事会、审计署、纪检部门层层监督,国有企业不能行贿。因此,能官商勾结的恰恰不是国有企业有企业经过几年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的地位已经确立,优胜劣汰的体制基础已经形成。国有企业如果经营不好,也依法破产或重组。

(二中央企业的垄断问题 垄断是外部对中央企业责难较多的问题。有观点认为,中央企业靠垄断赚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实际上,破除垄断、引入竞争,是国有企业的另外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从来没有逆转过。中央企业中确实存在一些特殊企业,其经营含有垄断的因素。第一种是真正垄断的企业,如国家电网、南方、中盐总公司;
第二种是寡头竞争的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八家企业的共同特点是,经营的领域存在市场禁入,格由政府控制;
八家企业规模很大,营业收入大体占中央企业的40%;
但从增长的贡献看,边际贡献不如其他竞争性企业大。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中,企业年均营业收入增长%,其他企业是%;
八家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其他企业是%。由此得出第一个结论,垄断性不是中央企业的普遍特征,只是部分的特征。而且,某一领域是开放还是禁入,并非由企业决定,而是政府的产业安排。从八家企业自身的情况看,除中盐总公司的专营加碘争议较多外,其场禁入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两家电网公司是自然垄断,不可能再建设新的电网。石油和石化行业的销售环节实际上已经放开,炼油环节也有很多生产者,外资炼厂、地方炼厂,唯一没有放开的是石油开采。石油是不可再生的短缺资源,世界上除美国之外都采取国家石油公司体制,由政府直接控制,我国可只能如此。电信行业是基础电信网没有放开,增值服务已经放开了。建设一个基础电信网需要巨额投资,再增加基础运行商也不现实。

企业并不是市场开放与否的决策者,这些领域的市场禁入都不是没有道理的,对这样的企业重要的是加强社会监管,监管价格水平、服务标准、成本控
入水平、资源分配等,这是其他国家普遍性的做法。由此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对目前具有垄断经营因素的企业,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监管体系立行业监管机构,防止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损害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现在的问题是,对垄断的责难很多,而研究和建立监管体系的太少。垄断性的企业更加强自律和自我约束,主动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

(三收入分配问题 目前,我国财富分配严重分化,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最近一年的胡润排行榜显示,我国亿元富翁大概有万人,10亿元的富翁大概有1900人,100亿元的大概有140人。市场经济必然引起社会分化。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不长,遗产税、馈赠税都没有开征,财富调节手段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分化是快了一些、大了一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但这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的富人都不是国有经济创造出来的,目前国内不少研究收入分配的文章,都对这种明化的社会趋势视而不见,反而指责国有企业的垄断造成了社会分化,让人担心的是在这样的判断之下所出的政策能不能解决中国的分化问题。从分配角度同所有制企业的分配是完全不同的,民营企业的利润属于个人,国有企业的利润属于国家,经营者只是拿年薪。国资委成立以来,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改革,逐步与市场接轨,同时考虑社会方面的平衡,一把手平均税前58万的年薪与市场相比是不高的。否则,估计大部分企业的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都流。对于职工收入,确实存在部分垄断性企业职工收入偏高的问题,国资委这几年主要做了限高的工作,减少了收入差距。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偏高是当前我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但不是社会分化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小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不是社会分化的因素,而是减少社化的因素。

(四关于国有企业能否搞好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认为国有企业不能搞好,原因在于私有制经营的是自己的资产,赚钱是自己的;
国有企业经营的是国家的资产,赚钱是国家的,因而缺乏持经济动力。这种观点对于股东直接经营的中小企业可以适用,但是西方国家大型的公众公司,经理人员经营的也不是自己的资产,股东要通过复杂的市场和法律机制才能发挥作用。中国的市场机制、法律机制还不完备,还不足以把大企业治理好、规范好,把企业完全交给市场,条件还不具备。西方经营者把公众公司经营好,也应该可以把国有企业经营好。前提是国家要用市场化的方式选拔、激励、约束经营者,用办企业的方式对待企业,符合企业发展规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基于前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和对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关于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有这样一种判断,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所格局应该能够稳定一段时间。即在中小企业层面完全依靠民营经济,在这一领域民营企业竞争力非常强;
那些特定功能的经济领域,可能是国有企业为主争性领域中的大企业层面有国有和民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过前一轮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目前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层次上逐步错开,互补性已经出现。以中央建筑施工企业为例,七八年前中央建筑施工非常困难,因为拿不到工程。到地方拿工程,地方政府要照顾本地施工企业;
到市场上拿工程,中央施工企业在竞争手段上不如民营企业。由于工程拿不
多中央施工企业不能按时发工资,并不断出现不稳定事件,以致国务院要求成立一个“中央施工企业改革脱困领导小组”,帮助这些企业解决问题。经过的改革、调整、上市,这些企业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得益于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发挥优势往高端发展,在水电站、高速、隧道、桥梁、港口、铁路、高端民用建筑等方面的设计、施工能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近几年,这些企业主动走出去,国际化越来越高,有的企业境外实现的利润已经超过一半。大型中央企业作为国际市场开拓者,带领大量中小企业发展,相互补充,各得其所。

从大的布局上看,现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在逐步分开,有互补,也有相互竞争。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最重要。这几年中央企业因竞争不利而退出例不少。如纺织行业的华诚集团竞争不过其他企业,最终整体破产。所以,进和退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这种竞争完全是正常的。经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竞有所提高,其中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是股份公司或者上市公司的形态,这些经过改革的国有企业在民营企业面前一触即溃,似乎也是不够合理的。所论谁进谁退已经没有意义,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保持和改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体制条件和市场环境,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更有意义。

对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可以得出两个最基本的结论:第一,下一步的改革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主要内容。在体制改革方面,对国有大企业不能地退给其他所有制企业,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在国有体制下直接进行市场化改革,依托资本市场改制为公众公司,实现国有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化和国有资资本化。第二,在大规模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在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目前的所有制结构可以稳定一段时期,关键的问题已不是谁进谁要强调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尊重市场竞争的结果。

就全国国有企业而言,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第一组改革的扫尾工作 1.进一步缩短战线。国有经济还没有完全退到位,地方层面市县两级基本上退出了,省一级还没有完全退到位,主要是厅局机关办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央企业层面,一些不重要的行业和不重要的企业也没有完全退到位。通过从这些领域退出,可以进一步把资源集中到重要的行业和重要的大企业。然而,企业退出的进度受制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有些企业该退但是可能不具备退出的条件。目前社会承受能力不足,进一步退出的工作会很谨慎,推进不会,具体的操作必须根据现实的社会环境去安排工作的进度。

2.实现退出方式的有效转换。政策性破产在2008年结束了,但今后还会有一些企业需要退出,包括国有的,也包括民营的,要依据新的破产法依法破产法破产和政策性破产的工作能不能衔接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优胜劣汰,困难企业退出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如果政策性破产之后,国有企不能退出了,将带来很大的麻烦。

(二继续推进和深化第二组改革
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第二组改革,总体方向是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企业的市场化。

第一,继续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核心问题,第一是透明度,第二是考核,第三是薪酬。要实现制度设计和具体政策科学理化和个性化。

第二,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委托代理关系。这项工作就是目前推进的董事会试点。通过改变董事会结构,外部董事占到董事会成员的半数以上决重大决策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进一步推进产权多元化。目标是通过整体上市,对国有企业进行公众公司改革。

第四,进一步推进企业重组。国有企业大都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发展过程,资源配置不一定符合市场竞争的要求,所以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需要通过企重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包括企业之间的重组和企业内部的重组。

第五,持续不断地推进内部改革,改变大锅饭体制。内部体制僵化是国有企业最大的痼疾之一,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以逐步实现人工和分配制度与市场接轨。

第六,管理更加严格,更加科学化。大企业是靠完善的制度化体系运行的。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大企业的制度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量的制度建设工作。

第七,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

(作者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自从马克思出现以来,资本主义就知道其缺点并在改良。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我来回答一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缺点吧。

资本主义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二,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变成了商品。


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利润(用马克思的表达式: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五,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 cla>< cla>< cla>< cla>社会主义< cla>< cla>< cla>< cla> < cla>< cla>< cla>< cla> < cla>< cla>< cla>< cla>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外部性<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科技名词定义< cla>< cla>< cla>< cla> 中文名称:< cla>< cla>< cla>< cla> 外部性 < cla>< cla>< cla>< cla> < cla>< cla>< cla>< cla>英文名称:
externality < cla>< cla>< cla>< cla> 定义:< cla>< cla>< cla>< cla> 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 cla>< cla>< cla>< cla> 应用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 cla>< cla>< cla>< cla>< cla>(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 cla>< cla>< cla>< cla>外部性 (externality 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目录<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cla> < cla>< cla>< cla>< cla> < cla>< cla>< cla>< cla>展开 关注经济的外部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经济外部性是(包括厂商或个人)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 cla>< cla>< cla>< cla> 萨氏定义:“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效果便产生了;
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
更为确切的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从定义中可以得到以下理解:
1.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 2.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 3.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或非生物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成产状态,使不能很好的实现其的基本功能。

示例 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生产中的正外部性 教育是一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 cla>< cla>< cla>< cla>消费中的负外部性 某人养了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停地叫。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在这里养狗对于这个邻居就是一种负外部性。

消费中的正外部性 以最近的例子来说,某人去注射了甲流疫苗,这场消费不仅对于他自己有好处,对他周围的人也有一定的好处,即接触到的传染源减少。这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解决办法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让外部性内部化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典型的办法有:
1.征税与补贴 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 (Pigovian tax. 2.科斯定理
< cla>< cla>< cla>< cla> 如果存在产权划分,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上文所说的养狗问题,要么养狗者给与邻居补偿使其接受养狗,要么邻居给养狗者一定费用使其停止养狗。

3.企业合并 如果说,在种树就等于负债,污染却可以升官发财,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一说法。然而,这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全国劳动模范,二十年治沙种树8万亩,却欠下了252万元贷款,一家人日子到现在还是过得紧紧巴巴,晚饭也就是一大盆酱油土豆烧白菜,还有一锅米饭。污染投入巨资治理十年未见明显成效,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法律追究——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任何一种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我们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钢铁,消耗了世界上最多份额的原材料,被污染了的环境持续多年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换来的却是仅占世界4%的份额。长此以往,中国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注意事项 仔细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 cla>< cla>< cla>< cla>(一)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济的外部性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不是很明显,局限在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经济的外部性没有深刻地认识自然顺理成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了一个以为中心的时代。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我们错误地把经济建设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与GDP的增长划上了等号。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经济的负外部性得不到有效遏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政策性偏差问题 其次是政策性偏差问题及现有政策难以得到执行的问题。2002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防沙治沙法》,禁止砍伐生态林。牛玉琴所种下的每一棵树,也就成了“生态林”的一个组成部分,眼看着这些林木长大成材,一棵也动不得。而另一方面,她所欠下的银行贷款越积越多,所有到期的贷款本息都不能归还,也就只好每天白菜土豆,负债度日了。旧贷款还不了,新贷款当然没有着落。缺少了资金来源,纵然有万般绿化雄心,除了望沙而叹,牛玉琴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这显然是一个政策偏差或者说至少是一个政策不配套的问题。而关于如何防治污染、污染之后如何惩处,我们其实是有一整套相关的规定的。问题是,这些规定大多只停留在了纸上。违反政策的成本几乎为零,污染的收益却唾手可得。在这种情况下,不污染反而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三)体制问题 最后是体制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从体制上找到原因,经济外部性
< cla>< cla>< cla>< cla>问题也不例外。早就有论者指出,以前的干部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有问题,过分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环境等经济外部性问题,应该改而采用“绿色GDP”等类似的考核办法。此论不谬,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仍有如下两点需要补充:第一,政府应当加快从不应该介入的经济领域退出的步伐,这既包括国有企业要建立,也包括要根治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如各种名为管理或服务实质上却是收费或地方保护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切断政府与经济的不正当联系,从社会利益上找到政府的正确定位,使之能够从正确的立场出发,更加深切地关注经济外部性问题,更加公正地处理经济外部性问题。第二,要强化纠错机制,对于有令不行、有错不纠的行为,必须严加惩处。

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关注经济的外部性,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是政府重要的职责所在。一句话,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得到最终落实。


第五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

推荐访问:党建 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设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