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共同富裕 >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2022年)

时间:2022-06-17 09:4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2022年)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6篇

第一篇: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

共同富裕的当代诉求

张荟宾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运动和制度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追求。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根本目标、本质特点、根本原则和优越性所在,具有质的规定性;是判断社会主义是否合格、证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是关系社会主义信念、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是关系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民主、公正社会,搞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1]把握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当代诉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迫切。

把握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当代诉求需要厘定其丰富内涵和思想源流。

关于共同富裕的内涵,国内理论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进行过大量研究并产生了丰硕成果。

相关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解决了生存问题后,所有社会成员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包括共同富裕的标准、表现形式和程度状态。[2]也有的认为,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其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而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共同占有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3]也有学者说,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综合概念,不能仅从经济上去考量。多数学者给出了这样的说法,共同富裕是对共同贫穷、两极分化的否定,且也不是同等和同步富裕,而是动态的和有合理收入差距的富裕。更多的人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
部分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保障等。[4]这些说法基本涵盖和解释了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有很大的代表性。对把握好共同富裕的当代诉求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共同富裕思想不是邓小平理论的独创,它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运动、制度出现以来就一直秉持的价值理念和现实追求,有着恒亘的思想源流。

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尽管它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社会生产力,但早期资本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剥削苦难、财富分配不公却也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著作里有过大量描述,并给予激烈、辛辣的抨击。追求共同富裕和普遍幸福就成了社会主义者的执着信念和理想。经典马克思主义从对资本主义的严谨科学分析和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把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实现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摆脱了很多空想的痕迹。

十六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资本主义造成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及对广大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提出了最初的共同富裕思想。莫尔、康帕内拉、傅立叶、圣西门在他们的著作和社会设想中提出了财产共享、社会平等、按需分配、社会和谐的理想目标和相关的天才设计。空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遗产,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思想: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共同富裕为目的;
未来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必需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和发展。他们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和现实实现途径上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论证较之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建立在更为现实和科学的基础上。

及至社会主义在苏联从理想变为现实后,列宁、斯大林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并具体实践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全体社会成员建立富裕和文明的生活”[5],“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为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6]。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保证全体人民美好的富裕生活。“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在劳动者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建成”[7]。他们还指出了社会主义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程度存在差异性并和资本主义致富方法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通过生产和分配原则使人民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靠掠夺他人的剩余价值使少数人富裕。再有,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而且还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来战胜资本主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社会主义道路和生产力、工业化基础。特别是还指出,共同富裕是个过程,必须分阶段逐步实现和反对过分悬殊。

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理解和实现共同富裕上都存在着很多失误教训。但可以肯定一点的就是,共同富裕始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现实追求,有着丰富的思想养料和绵延的理论源流。不同的是,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代,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时代内容在发展,现实诉求也不同。

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当代诉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诉求和制度保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集中体现,具有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

“富裕”意味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意味着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丰裕,并且是对贫穷的否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8]。“ 共同”意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平等,否定贫富分化的社会分配不公。因而,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和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生产关系目标界定的高度统一。反映着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内在特性,具有社会制度属性。

共同富裕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保证社会成员对物质财富的共同占有方式,生产资料归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才能使产品分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共同富裕意味着社会财富充裕,劳动者能公平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劳动潜能获得更多财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让财富充分涌流。毫不动摇地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国富民裕,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体现着自由、民主、平等的诉求,是对专制、无序的否定。体现在政治制度上,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还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并使之有法制的保障,促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实现每个社会成员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共同富裕也表示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共享民族精神财富,是社会成员的一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状态,是科学、文明的富裕,是对愚昧、无知、落后、反动文化的否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先进文化的追求。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普遍幸福是社会主义的终极核心价值,自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共同富裕是个综合概念,不仅仅指物质生活的富裕,它反映的是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人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社会地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

二、坚持科学发展,维护发展公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诉求。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诉求并反过来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只能导致贫穷和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义。

但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是循着一条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是不断拓展空间和增加资源和资金投入的粗放性发展。这种发展是不持续的发展 ,是损害人民长远利益的发展,也是现实中损害人民当下利益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涵式、集约式发展是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理性和现实选择。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自主创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社会,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代内、代际的共同和长远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维护发展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又一现实诉求。

由于发展基点、资源条件、资金、人口素质等因素导致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已成了制约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严重影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现实制约。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要害在于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来使农民得到更多发展实惠。有了十亿多农民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调整改革初的地区不均衡增长,维护地区间发展公正。着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当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步骤和合理选择。发展终究是人的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社会主义的普遍幸福追求。

三、坚持分配公正、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诉求

当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已经被社会诟病多时,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威胁。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分配的公平、公正是共同富裕的当代迫切诉求,事关民生大计和社会公正发展。

坚持分配公正,除了要继续注重再分配公平制度建设外,还要加强初次分配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确保共同富裕在分配制度方面获得公正、平等保证。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尤其是初次分配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收入差距是发挥激励作用、追求效率、加快发展的必要选择,调动包括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最大程度和最大效率地参与经济活动,迸发活力,创造充分涌流的财富。合理的收入差距能够为广大公众普遍接受并能够承受,从而成为使人民共同富裕的合理利益导向和价值导向。

时下,在初次分配领域,遭人诟病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间由于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平。如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第二、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平。第三、由于劳动力流动受阻和就业不充分而引起的社会不公平。就此,政府应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实施必要的控制,不能让垄断行业经营非市场化,收入分配却完全市场化。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保证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形成相对合理的市场价格。限制某些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非市场性上涨或下跌,如教育医疗住房农产品等。建立大多数人尤其是弱势群体获得公正收入的社会机制。

再分配领域要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事业投入,在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普及国民教育体系方面,应根据经济发展程度提高投入比例,使更多人受益,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对于非正常拉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灰色收入要通过立法和加大监督来有力遏制和消除。始终把握好社会主义对人民普遍幸福的追求。

实现共同富裕是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和配合。除坚持科学发展观谋求经济健康发展外,也要求政治发展、社会公正和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落实,以及文化 发展和文化繁荣。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制约着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的矛盾特点,把共同富裕的时代诉求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统一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注释: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胡锦涛 2007.10.15

[2]《“共同富裕”新探》蒋南平 《理论与改革》 1994.12. p31-32

[3]《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吴广良等  《社会主义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4.5. p68-71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袁金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4.4 p371-375

[5]《斯大林选集》下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p156

[6]《列宁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第二版 7卷 p112

[7]《斯大林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第二版 13卷 p171-172

[8]《邓小平理论》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p15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p222

作者简介: 张荟宾(1974—) 男 河北张家口人

联系方式:
手机 151******** 0477--3990526

E—MAIL zhb951753@126.com.

地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三中学 017000

第二篇: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

  【 - 阅读答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悦纳经济新常态的变化,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相关政策

  知识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及我国应该怎么做;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和如何实现共享发展

  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相关政策

  难点

  悦纳经济新常态的变化,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生活观察:1.我与父母乘坐高铁暑假外出旅游,快捷舒适,感受到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2.我暑假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看到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整改。3.我暑假帮家人在市场看服装摊,生意比往年冷清,而别人家新开的网上服装店却生意火爆。

  思考:思考:从三位同学暑假经历中,你发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谈感受

  从生活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讲授新课

  一、预习教材,出示提纲

  1.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2.在经济领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怎么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什么?

  4.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我们应该怎么做?

  5.为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应该怎么做?

  二、新授新课

  (一)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1、视频:《改革进行到底》片段——经济困境表现

  2.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3、教师小结:新时期,经济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路上有问题和困难。

  4、知识讲授:改革升级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体制改革。什么是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5、案例分析:教材P9-10 探究分享 国家电网公司战略调整,并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要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和转变发展方式?

  6、师生交流,教师小结:在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社会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

  (二)共享发展成果

  1、你说我说:你是如何看待“共享发展”的?

  3、教师小结: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4、合作探究: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我们应该怎么做?

  5、互相交流小结: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方。

  三、教师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思维导图阅读

  四、拓展延伸:视频播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读材料思考:在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理解什么是共享发展

  学生读知识拓展材料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读书初步感知本课基本知识点

  生活化教学理念

  板书

  走向共同富裕

  一、改革进行时

  1、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2、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应该怎么做?

  二、共享发展成果

  1、理解共享发展理念

  2、实现共享发展,我国应该怎么做?

  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想一想:对走向共同富裕,你有哪些认识?

  教师总结: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活动一:发展变化大家谈

  活动:阅读教材第9页“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活动二:绿色时代靠什么

  活动:阅读教材第10页“探究与分享”。分组交流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教师讲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知识拓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3.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活动三:农村发展变化大

  活动:阅读教材第10-11页“探究与分享”。由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村党支部书记小孟、村民张大娘、村民老李和初中生小莉,进行对话。畅谈农村巨变,同时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提示:农村变化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来说;新的机遇可从社会稳定、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待改革的态度

  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2)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相关链接: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活动四:我看“共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正确性。

  师生总结: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活动五:实现“共享发展”

  活动:结合教材第12页“探究与分享”,谈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归纳总结:(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3板书设计

  走向共同富裕改革进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对待改革的态度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不断弘扬改革精神

  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4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易于理解。上好本课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材料,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利用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篇: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

推动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何小红

作者机构:中共于都县委党校 江西·赣州 342300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年:2016

卷:000

期:003

页码:166

页数:1

中图分类:F323.8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精准扶贫;目标;现状;策略

摘要:"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现状如何,应以怎样的策略推动扶贫工作,笔者对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构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四篇: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篇: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体主义与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贫穷不是社会主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科证统一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方面的内涵是一个统一目标,这是实现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此三方面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还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以只有从手段与目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才能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这一科学概括具有重大的意义,表现在:成果之一天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观念。
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具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发展生产
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第六篇: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论文2000字
在高一政治经济生活中,共同富裕是作为一个让学生浅尝辄止的知识难点。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并贯穿高一经济生活始终。作为老师,很有必要把这一知识点拓展开来。按教材阐述,实现共同富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这条共富途径表示怀疑,不容易被认知。

剖析学生不易接受“先富带后富”是两方面原因:一,教材中没有令人信服的实例,只是一笔带过。二,这些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这与共同富裕背道而驰。对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和评价“先富带后富”的共富途径,用事实来证明“先富”对“后富”的带动作用。

首先,作为先富者要有一种自觉带动后富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了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道路。这里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那些具有很高思想境界的先富者会甘愿舍弃个人利益去支持帮助贫穷者,这在一定情况下还是存在的。第二,社会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先富者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互帮互组,相亲相爱”的思想指导下,在资金、经验、甚至是市场开拓上,主动帮助亲戚、朋友、邻居走向致富路。第三,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也起了不少作用。第四,先富者的市场行为,在更大范围内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条件。如外地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民工,打工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更甚者在打工过程中学到技术,积累经验,夯实了资金基础,于是不再外出打工,回到本地经营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第五,先富地区的扩展受到土地资源的有限、能源的稀缺制约把投资目标转向目前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后发优势的地区。无疑,这也起到了先富带后富的作用。


其次,


先富者在致富道路上为社会既积累物质财富,也积累精神财富,为共同富裕奠定了一定基础。一方面,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总体水平弱,发展不均衡、不平衡。在此情况下,在全国同步、同时富裕无可行性,只能鼓励先富带后富。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从而为共富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先富者在摸爬打滚的创业过程中所行成的创业精神、市场理念、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也给他人带来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经过国家长期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却在拉大。对此,很多学生会错误的认为这是“鼓励先富”所造成的后果。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第一,鼓励先富,先富带后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适应我国的经济基础的,不可也不能同步富裕;
第二,社会上存在非法致富,但它是同鼓励先富是背道而驰的,一经发现就会受到法律制裁。第三,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中国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的制度、法律不健全,中国的德育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盲目归结为因为“鼓励先富”。从而教育学生要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共同富裕,并对其充满信心,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会越来越幸福。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 当代 推动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 当代青年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论文 共同富裕青年如何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