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2023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十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01 16: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2023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十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2023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十篇)(全文完整)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一

更加关注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农牧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但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脱贫攻坚激发的向上动力,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不断提升。更加关注和期盼的是由吃得饱穿得暖有得住到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家庭经济收入由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到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就业渠道由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短期就近务工到获得更高收益、长期稳定就业;产业发展由简单的种养生产、粗加工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

更加关注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农牧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增强了道孚儿女农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基于此,脱贫攻坚之后,农牧民群众更加从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以及提高生活品质的角度,关注道路、电力、网络通讯的持续保障和质量提升;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扩展和升级;关注垃圾、污水、厕所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希望家乡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更加宜居。

更加关注脱贫成效和扶贫政策的巩固延续。减贫成效有目共睹,脱贫政策功不可没。因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担心脱贫后一旦出现灾害、大病等突发情况,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出现返贫;十分关注支持农村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的持续与均衡化,担心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昙花一现;十分关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类惠农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延续与扩展性,担心政策断档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差异,甚至是“悬崖效应”“砖墙效应”。

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脱贫奔康的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群众所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注重愿景的统一与结合。受自然、历史、经济的制约,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正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一样,乡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盖振兴。要深入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脱贫攻坚质量等综合因素,基于发展基础的渐进式振兴。

找准当前抓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要结合发展短板与时代要求,在借鉴经验、秉承资源、升级理念的基础上,找准着力点,激发新动能,开启乡村振兴。

持续完善民生基础保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由于地形、气候、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我县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仍然还存在供给总量不足、质量有限、区域供给失衡等问题,还不足以满足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当前,要围绕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指标体系,聚焦农旅产业发展现实需要,着力加强县乡村道路、农村水利、城乡电网、农村宽带和4g网络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互联互通;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切实注重民生改善,持续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等,厚植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把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独特生态自然风光、藏区特有风情文化紧密融合起来,走好产业振兴之路。着力在景区开发、景点打造、线路设计、服务设施建设、品牌创建等方面下功夫,建设好墨石公园、亚拉雪山、康巴高原植物园等重点景区,办好“安巴农耕文化旅游节”、协德风情赛马节、龙灯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让旅游业成为道孚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休闲观光农业为新增长点,发展壮大高原油菜、青杠椴木黑木耳、黑青稞、高原中藏药、露地蔬菜、高原藜麦以及畜牧养殖等农牧特色产业,逐步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产品品牌化,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突出示范带动引领。示范区建设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坚决防止遍地开发、一哄而上。坚持高标准打造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和美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努力争创四川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先期启动协德乡、八美镇雀儿村、麻孜乡沟尔普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着力高质量脱贫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开创新时代全县“三农”工作新局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等“沉睡资源”,强化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引进、生产技术支持、物流仓储配套,为示范创建提供基础支撑。

改革只争朝夕,奋斗起于方寸。在道孚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交汇的历史时刻,我们只有坚持以__新时代__为指引,按照党的十九届__确立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找准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找准当前抓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立足于发动和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致力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道孚的乡村振兴之路才会走得更扎实、更开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二

当前,农牧民群众已实现脱贫目标,更加关注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加关注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农牧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但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脱贫攻坚激发的向上动力,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不断提升。更加关注和期盼的是由吃得饱穿得暖有得住到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家庭经济收入由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到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就业渠道由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短期就近务工到获得更高收益、长期稳定就业;产业发展由简单的种养生产、粗加工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

更加关注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农牧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增强了道孚儿女农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基于此,脱贫攻坚之后,农牧民群众更加从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以及提高生活品质的角度,关注道路、电力、网络通讯的持续保障和质量提升;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扩展和升级;关注垃圾、污水、厕所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希望家乡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更加宜居。

更加关注脱贫成效和扶贫政策的巩固延续。减贫成效有目共睹,脱贫政策功不可没。因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担心脱贫后一旦出现灾害、大病等突发情况,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出现返贫;十分关注支持农村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的持续与均衡化,担心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昙花一现;十分关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类惠农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延续与扩展性,担心政策断档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差异,甚至是“悬崖效应”“砖墙效应”。

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脱贫奔康的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群众所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注重愿景的统一与结合。受自然、历史、经济的制约,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正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一样,乡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盖振兴。要深入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脱贫攻坚质量等综合因素,基于发展基础的渐进式振兴。

找准当前抓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要结合发展短板与时代要求,在借鉴经验、秉承资源、升级理念的基础上,找准着力点,激发新动能,开启乡村振兴。

持续完善民生基础保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由于地形、气候、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我县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仍然还存在供给总量不足、质量有限、区域供给失衡等问题,还不足以满足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当前,要围绕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指标体系,聚焦农旅产业发展现实需要,着力加强县乡村道路、农村水利、城乡电网、农村宽带和4g网络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互联互通;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切实注重民生改善,持续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等,厚植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把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独特生态自然风光、藏区特有风情文化紧密融合起来,走好产业振兴之路。着力在景区开发、景点打造、线路设计、服务设施建设、品牌创建等方面下功夫,建设好墨石公园、亚拉雪山、康巴高原植物园等重点景区,办好“安巴农耕文化旅游节”、协德风情赛马节、龙灯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让旅游业成为道孚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休闲观光农业为新增长点,发展壮大高原油菜、青杠椴木黑木耳、黑青稞、高原中藏药、露地蔬菜、高原藜麦以及畜牧养殖等农牧特色产业,逐步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产品品牌化,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突出示范带动引领。示范区建设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坚决防止遍地开发、一哄而上。坚持高标准打造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和美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努力争创四川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先期启动协德乡、八美镇雀儿村、麻孜乡沟尔普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着力高质量脱贫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开创新时代全县“三农”工作新局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地等“沉睡资源”,强化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引进、生产技术支持、物流仓储配套,为示范创建提供基础支撑。

改革只争朝夕,奋斗起于方寸。在道孚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交汇的历史时刻,我们只有坚持以__新时代__为指引,按照党的十九届__确立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找准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找准当前抓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立足于发动和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致力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道孚的乡村振兴之路才会走得更扎实、更开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更好地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通过参观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园林基地、采摘基地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该村党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的详细介绍。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建议:

整合优势资源,让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命运共同体。选派街道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常驻基层支部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发挥党小组长基石作用,选优配强中坚力量,构建更为稳固的组织框架和后备梯队,培养一批懂基层、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干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让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做好“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发自耕园艺、家庭自助厨房、互联网销售平台等农业延伸特色服务,探索城乡共享菜园建设模式,提升本地农副产品附加值。结合实际,建立党员群众讲习所,讲习内容涵盖党课、农业技术等各方面专题,大力培育有担当、勤作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立新乡贤委员会,推选堪担表率、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乡贤,积极参与村民矛盾调解,构建村风淳朴、村民自治的和谐乡村文化。按照就地取材、就地造景、节约资源、不大拆不建的要求,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及房屋资源,引导并规范村民发展农家乐、茶馆、小超市等家庭经营,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样本。

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建强组织作保障,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四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努力付出,他们有“咫尺应该论万里”的眼界,也有“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韧劲,在他们的不懈奋斗下,产业更有奔头、更有前途,发展更有冲劲、更有底气,乡村越来越美。

基层的“脚下路”是他们的“乐章”。

乡村振兴的发展涵盖了方方面面,需要基层干部找准定位、提升所能,需要党员干部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无论是产业的布局、市场销路的拓展、乡村风貌的提升,还是提高产品附加值、送技术服务,乡村的沃野上处处都有基层干部的身影。务实是他们的态度,也是他们的作风,他们以身体力行造福一方百姓,以极强的责任心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专注和认真让他们忘记了身体上的疲倦,用一颗“匠心”学习新思维、掌握新技能,用真诚的笑容、真挚的服务为群众送上温暖,用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为群众纾解难题,用坚守与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赞赏,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层的“千条线”是他们的“五线”。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千条线”,细小琐碎的事情、基础庞杂的工作考验着耐心与细心,而“急难险重”的任务则考验着“勇闯”之劲和“攻坚”之心。民生之事无小事,基层干事者扎根基层一线,砥砺攻坚之志,不怕苦、不怕累,在吃劲的岗位上“磨与炼”,在“啃硬骨”的攻坚行动中磨砺意志和心性,在为民办实事上“不停顿”“不拖延”“不推脱”,说干就干、竭尽所能,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精神攻坚克难,将群众所面对的难题一一攻克,这就是基层干部的风采。面对乡村振兴发展路上难度大的“硬骨头”,他们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深入而持续地打好“攻坚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乡村振兴战场、改革发展前沿凝聚起磅礴力量,在民生事业上挑起“重担子”,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冲锋在前,这就是基层干部!

基层的“为民行”是他们的“和弦”。

开往乡村振兴的列车会经过呼啸的山洞、蜿蜒的道路,基层干部要把实践作为“练兵场”,争当为民服务的“排头兵”。作为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宗旨,也是使命。积极肯干、任劳任怨,他们在工作上热情主动,奋斗之路上书写了扎根基层不言悔的热忱与真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他们在为民工作上的韧劲,也是勤奋学习、钻研本领的“钻劲”,有问题就请教“身边老师”,向同事、群众学习知识、汲取智慧,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到问题现场去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入手,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这就是基层干部,有饱满的热情,也有娴熟的技能和一流的业绩,用“真心”交出了一份份亮闪闪的乡村振兴答卷。

在基层一线,处处都有基层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扎根基层、奉献为民,以不懈奋斗的姿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学有所长、愿干善为,奏响了铿锵有力的“基层乐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五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努力付出,他们有“咫尺应该论万里”的眼界,也有“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韧劲,在他们的不懈奋斗下,产业更有奔头、更有前途,发展更有冲劲、更有底气,乡村越来越美。

基层的“脚下路”是他们的“乐章”。

乡村振兴的发展涵盖了方方面面,需要基层干部找准定位、提升所能,需要党员干部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无论是产业的布局、市场销路的拓展、乡村风貌的提升,还是提高产品附加值、送技术服务,乡村的沃野上处处都有基层干部的身影。务实是他们的态度,也是他们的作风,他们以身体力行造福一方百姓,以极强的责任心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专注和认真让他们忘记了身体上的疲倦,用一颗“匠心”学习新思维、掌握新技能,用真诚的笑容、真挚的服务为群众送上温暖,用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为群众纾解难题,用坚守与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赞赏,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层的“千条线”是他们的“五线”。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千条线”,细小琐碎的事情、基础庞杂的工作考验着耐心与细心,而“急难险重”的任务则考验着“勇闯”之劲和“攻坚”之心。民生之事无小事,基层干事者扎根基层一线,砥砺攻坚之志,不怕苦、不怕累,在吃劲的岗位上“磨与炼”,在“啃硬骨”的攻坚行动中磨砺意志和心性,在为民办实事上“不停顿”“不拖延”“不推脱”,说干就干、竭尽所能,以“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精神攻坚克难,将群众所面对的难题一一攻克,这就是基层干部的风采。面对乡村振兴发展路上难度大的“硬骨头”,他们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深入而持续地打好“攻坚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乡村振兴战场、改革发展前沿凝聚起磅礴力量,在民生事业上挑起“重担子”,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冲锋在前,这就是基层干部!

基层的“为民行”是他们的“和弦”。

开往乡村振兴的列车会经过呼啸的山洞、蜿蜒的道路,基层干部要把实践作为“练兵场”,争当为民服务的“排头兵”。作为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宗旨,也是使命。积极肯干、任劳任怨,他们在工作上热情主动,奋斗之路上书写了扎根基层不言悔的热忱与真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他们在为民工作上的韧劲,也是勤奋学习、钻研本领的“钻劲”,有问题就请教“身边老师”,向同事、群众学习知识、汲取智慧,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到问题现场去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入手,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这就是基层干部,有饱满的热情,也有娴熟的技能和一流的业绩,用“真心”交出了一份份亮闪闪的乡村振兴答卷。

在基层一线,处处都有基层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扎根基层、奉献为民,以不懈奋斗的姿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学有所长、愿干善为,奏响了铿锵有力的“基层乐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六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最近,“针不戳”一词火了。该词因谐音“真不错”,深受广大网友喜爱,一时间成为“流行词”,被广泛用于认可、满意、点赞的场合。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想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获得群众“针不戳”的评价,就要“一日三念”反求诸己。

一念为党谋而不忠乎?当好“领头雁”,引领乡村从“散沙”到“聚合”。

“天下大德,莫过于忠。”对党忠诚,就是要听党话、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当前,一些村级党组织还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软弱涣散、组织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也导致农民群众缺乏“主心骨”,干部群众的力量不能有效汇聚。所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将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争当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以广泛团结各方力量,汇聚成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团旺火”,从而不断攻下一个个“火焰山”和“腊子口”。

二念为民忧而不切乎?当好“急先锋”,助力乡村从“死水”变“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只有振兴产业,才能打通“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当前,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成为困扰乡村振兴的重要障碍。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立足地方实际,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等产业,譬如香菇、茶叶种植,虾蟹养殖,农家乐等,这样就能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从而搅动乡村“一池春水”,让农民“生活有奔头”,能够通过自身劳动增收致富,“钱袋子”真正鼓起来,“腰杆子”真正硬起来。

三念为道计而不远乎?当好“压舱石”,推动乡村从“空心”向“实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需要长远谋划、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他们或在城市务工,或在城市安家立业,导致农村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的留守者,农村“空心化”较为严重。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没有人气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加强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实践,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不断充电提升,努力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农村“土专家”,不断淬炼过硬本领,克服“本领恐慌”,真正成为乡村振兴舞台上能干大事、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这样,才能推动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让乡村人气更旺,更具吸引力和号召力,广袤的乡村大地才能真正焕发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勇当乡村振兴的“拓荒者”和“扛鼎者”,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成长成才、谱写新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七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在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就要充分发挥我省“三农”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机遇,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诸多短板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严重不足或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损坏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极度缺乏,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电力、通讯、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质量差、标准低,重建设轻管护,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此为抓手,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给予大力倾斜支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实施的原则,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予以充分保障;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其次,要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建设好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项目。要把农村饮水安全摆在优先位置,统筹规划农村饮水工程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提高保障能力,保证饮用水质量;要重点解决农村低电压、“卡脖子”、重过载等用电方面的问题,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和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用电服务水平;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同时,继续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尽快实现互联网在农村的全覆盖,提升农村地区网络服务质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力。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城市和工业的`环境污染治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和农业的环境问题,在思想重视程度、人财物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当前,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很普遍,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垃圾乱倒乱放、污水横流、厕所脏臭等现象没有根本改观,“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农膜、农药、化肥超量使用,面源污染严重,导致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超标。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脆弱、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现象突出。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没有生态宜居的农村,就会失去对人才、产业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要聚焦农村环境顽症,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保护好农村清新的田园风光、独特的乡土风情,打造绿水青山、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美丽乡村,让美丽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一是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农村各类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环保卫生厕所等,奠定农村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的硬件基础。二是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普遍建立村级保洁员制度,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加速生物农药、绿色饲料推广运用,积极开展畜禽粪便还田、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等,全程无死角推进清洁生产和加强污染防治,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四是加快特色乡村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塑造乡村风貌,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打造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田园,让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以及来回奔波的农民工,他们多数缺乏文化知识和现代农业技能,靠体力和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缺少科技含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也比较薄弱,存在人员严重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本领恐慌等问题,尤其是农技人员数量少,能力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新一代农民更多的是选择到城市打工,不愿回家务农,更加剧了乡村劳动力和人才的匮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乡村人才的振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农村人口回流,通过人才流入促进农村发展,并创造条件鼓励越来越多的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吸引人、留住人,用源源不断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等,鼓励他们到农村去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二要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等。三要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制度,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以及城市科技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四要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加强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精致组织、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

(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20-年投资1800万元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20-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20-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20-年11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将城区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经济开发区的道路清扫保洁全部纳入了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458人。同时每个镇也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按照集镇每千人配3名、每个村配4-5名的标准配备到位,并相对保证卫生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农村环境保洁员已达1158名。

按照省里提出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变“两步”,采取县包到镇(垃圾转运、处理由县负责)、镇包到村组的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由各镇负责)。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20-年县财政将农村环卫方面的奖补资金提高至128万元,较20-年相比增长率达12.8%。大量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即县城“细化三类、三分法”,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金水湾、金采新村等试点小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机关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良镇率先启动农村分类试点工作,投放三分类果壳箱、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村域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80%。

强化宣传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广泛深入宣传,以推动垃圾分类实质运作为基本目标,通过设立宣传栏、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力争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加强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心,加快推进城东、城西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统筹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运处理工作,力争垃圾不落地、不积压,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精神的依托,是灵魂的归宿。乡情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恋,是慈母手中那根缝缝补补的丝线,是“造福乡梓”的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感召下,在浓烈乡情萦绕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乡情呼唤青年创业,绽放青春光彩。进入新时代,乡情对于乡村振兴越发凸显出更加积极的意义。在过去,亿万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求职,为获得发展机遇而背井离乡实属无奈。今天,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就业,他们以先进的知识技术、敢尝试敢创新的勇气而成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不论是返乡发展农村电商,还是发展“新农业”,广大青年在农村必有可为且大有可为。对他们来说,乡情不仅仅是情怀,更是责任。正如许多大学毕业生他们参加“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基层服务,他们毅然选择投身基层建设,在奋斗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彰显了青春光彩。

乡情推动生产力革新,促进产业发展。乡情是一份牵挂,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乡情具有不可比拟的“情感引力”,在这份渴望下,许多在城市打拼的“异乡人”在城市站稳脚跟后,最终决定回归故里,因为故乡有新时代的大好机遇:城乡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城市到农村的流动格局开始形成;这里不愿背井离乡、心系家庭的剩余劳动力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全新的产业技术组合在农村的生产力革新将发生质的飞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乡土优势是农村不可多得的地理资源,悠久的古树民宅和农业传统是乡村历久弥新的文化资源……面对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市场需求,这里是“天然的供给侧”。正是这种力量,坚定了人们常驻故里的决心,利用这些发展红利,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情的感召下,在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家乡,投入并存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汇集成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绽放青春光彩,促进产业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磅礴之力!

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最后冲刺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应砥砺务实作风、涵养为民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留遗憾、全力以赴,奋力答好新时代决胜脱贫攻坚试卷。

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已迎来最后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要想啃下这块硬骨头,实属不易。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双重加压下,要想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还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端正作风,杜绝形式主义,真抓实干、苦干实干,不搞“花拳绣腿”,注重“求真务实”,切实把每一件群众事落实好,确保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感同身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外在表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主动倾听贫困户的心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多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多问问他们生活的困难,多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原因,及时妥善地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让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以此为轴,不脱离人民群众,拥护人民群众,确保能脱得了、稳得住。

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气度,迎难而上。只有个人本领过硬、素质过高、底气过足,才能接得了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的“烫手的山芋”。党员干部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不仅是要帮助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注重谋划乡村振兴,做好有效衔接,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固基础。党中央承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行动上不能有丝毫迟缓,要有“善始善终”的决心和“善作善成”的担当,在磨练中蜕变成长,在烈火中淬炼成钢。“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用“钢铁一般”的意志练就过硬本领,助力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人才引领。唯有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基层、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方能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各地要利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依靠人才引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培养造就人才,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激励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当好乡村振兴“勤务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村容村貌改观明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村发展观念还较为落后,一些干部工作方法偏向保守,与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迫切需要一批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要树立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年轻干部以广袤农村为考场,以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为考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出台激励保障措施,从经济待遇、办公条件、健康保险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在干部提拔重用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让年轻干部在农村能扎根、有盼头。

挖掘乡土人才兴村活村,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乡土人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熟悉农村村情及农业生产规律,且大多身怀一技之长,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金种子”。要充分重视和用好乡土人才,改变过去乡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任其自然”的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在“全国十佳农民”“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遴选资助项目上予以倾斜,让“土专家”“田秀才”在资金政策支持下脱颖而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赚。要强化乡土人才技能培训,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让乡土人才的理论实践知识与新时代接轨,迅速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引回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当好乡村振兴“突击队”。部分外出能人产业发展理念先进,创业有成,回乡兴办实业、带动群众致富有着资金、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要注重引回品德素质较好、报效家乡意愿较强的外出能人返乡,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有效填补部分贫困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等掣肘短板。要大力扶持回归能人领办创办新兴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项目,壮大支柱产业,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同时,要在政治经济待遇、政策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能人在村安心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各类人才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不负时代使命和人民期盼,在广袤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脱贫、求振兴都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接力赛”。越到接近脱贫终点的关键时期,越要保持一鼓作气、善始善终的攻坚态势,从脱贫攻坚中总结经验,稳扎稳打冲刺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将共同富裕的“接力棒”顺利交接到乡村振兴。

激发内生动力,聚力跑好“第一棒”。脱贫攻坚,久久为功。防止返贫增贫关键在人,在于实施“扶志扶智”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要通过农民夜校、文化下乡、好人好事评选等载体,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感恩奋进的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激发贫困群众致富积极性和脱贫志气;

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教育,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真正实现从“被动扶”到“主动兴”转变,积蓄脱贫奔康的强大内生动力。

聚焦问题短板,整改提升“接好棒”。控制贫困户增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时期,一方面要重点攻克剩下的“硬骨头”,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新增和返贫人口。要针对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聚焦影响致贫返贫的问题短板,找准“病、学、灾”等致贫返贫原因,划定支出预警线、识别高风险农户,划定收入资格线、框定易返贫贫困户,对识别出的易致贫返贫对象,因户施策、分类提供保障措施,为赢得全局夯实基础。

强化利益联结,产业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八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生活富裕为根本,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在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就要充分发挥我省“三农”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机遇,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诸多短板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我国乡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严重不足或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损坏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极度缺乏,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电力、通讯、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质量差、标准低,重建设轻管护,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此为抓手,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给予大力倾斜支持,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实施的原则,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予以充分保障;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其次,要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建设好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项目。要把农村饮水安全摆在优先位置,统筹规划农村饮水工程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提高保障能力,保证饮用水质量;要重点解决农村低电压、“卡脖子”、重过载等用电方面的问题,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和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用电服务水平;要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同时,继续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尽快实现互联网在农村的全覆盖,提升农村地区网络服务质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力。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城市和工业的`环境污染治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和农业的环境问题,在思想重视程度、人财物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当前,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很普遍,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垃圾乱倒乱放、污水横流、厕所脏臭等现象没有根本改观,“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农膜、农药、化肥超量使用,面源污染严重,导致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超标。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脆弱、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现象突出。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没有生态宜居的农村,就会失去对人才、产业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要聚焦农村环境顽症,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全面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保护好农村清新的田园风光、独特的乡土风情,打造绿水青山、空气洁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美丽乡村,让美丽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一是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农村各类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环保卫生厕所等,奠定农村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的硬件基础。二是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普遍建立村级保洁员制度,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加速生物农药、绿色饲料推广运用,积极开展畜禽粪便还田、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理等,全程无死角推进清洁生产和加强污染防治,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四是加快特色乡村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塑造乡村风貌,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打造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田园,让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以及来回奔波的农民工,他们多数缺乏文化知识和现代农业技能,靠体力和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缺少科技含量。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也比较薄弱,存在人员严重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本领恐慌等问题,尤其是农技人员数量少,能力参差不齐,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新一代农民更多的是选择到城市打工,不愿回家务农,更加剧了乡村劳动力和人才的匮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乡村人才的振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农村人口回流,通过人才流入促进农村发展,并创造条件鼓励越来越多的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吸引人、留住人,用源源不断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等,鼓励他们到农村去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二要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等。三要创新乡村人才引进使用机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制度,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以及城市科技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四要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加强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精致组织、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

(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20-年投资1800万元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20-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20-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20-年11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将城区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经济开发区的道路清扫保洁全部纳入了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458人。同时每个镇也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按照集镇每千人配3名、每个村配4-5名的标准配备到位,并相对保证卫生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农村环境保洁员已达1158名。

按照省里提出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变“两步”,采取县包到镇(垃圾转运、处理由县负责)、镇包到村组的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由各镇负责)。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20-年县财政将农村环卫方面的奖补资金提高至128万元,较20-年相比增长率达12.8%。大量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即县城“细化三类、三分法”,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金水湾、金采新村等试点小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机关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良镇率先启动农村分类试点工作,投放三分类果壳箱、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村域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80%。

强化宣传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广泛深入宣传,以推动垃圾分类实质运作为基本目标,通过设立宣传栏、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力争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加强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心,加快推进城东、城西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统筹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运处理工作,力争垃圾不落地、不积压,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精神的依托,是灵魂的归宿。乡情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恋,是慈母手中那根缝缝补补的丝线,是“造福乡梓”的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感召下,在浓烈乡情萦绕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乡情呼唤青年创业,绽放青春光彩。进入新时代,乡情对于乡村振兴越发凸显出更加积极的意义。在过去,亿万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求职,为获得发展机遇而背井离乡实属无奈。今天,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就业,他们以先进的知识技术、敢尝试敢创新的勇气而成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不论是返乡发展农村电商,还是发展“新农业”,广大青年在农村必有可为且大有可为。对他们来说,乡情不仅仅是情怀,更是责任。正如许多大学毕业生他们参加“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基层服务,他们毅然选择投身基层建设,在奋斗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彰显了青春光彩。

乡情推动生产力革新,促进产业发展。乡情是一份牵挂,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乡情具有不可比拟的“情感引力”,在这份渴望下,许多在城市打拼的“异乡人”在城市站稳脚跟后,最终决定回归故里,因为故乡有新时代的大好机遇:城乡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城市到农村的流动格局开始形成;这里不愿背井离乡、心系家庭的剩余劳动力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全新的产业技术组合在农村的生产力革新将发生质的飞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乡土优势是农村不可多得的地理资源,悠久的古树民宅和农业传统是乡村历久弥新的文化资源……面对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市场需求,这里是“天然的供给侧”。正是这种力量,坚定了人们常驻故里的决心,利用这些发展红利,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情的感召下,在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家乡,投入并存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汇集成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绽放青春光彩,促进产业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磅礴之力!

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最后冲刺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应砥砺务实作风、涵养为民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留遗憾、全力以赴,奋力答好新时代决胜脱贫攻坚试卷。

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已迎来最后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要想啃下这块硬骨头,实属不易。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双重加压下,要想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还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端正作风,杜绝形式主义,真抓实干、苦干实干,不搞“花拳绣腿”,注重“求真务实”,切实把每一件群众事落实好,确保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感同身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外在表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主动倾听贫困户的心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多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多问问他们生活的困难,多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原因,及时妥善地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让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以此为轴,不脱离人民群众,拥护人民群众,确保能脱得了、稳得住。

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气度,迎难而上。只有个人本领过硬、素质过高、底气过足,才能接得了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的“烫手的山芋”。党员干部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不仅是要帮助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注重谋划乡村振兴,做好有效衔接,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固基础。党中央承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行动上不能有丝毫迟缓,要有“善始善终”的决心和“善作善成”的担当,在磨练中蜕变成长,在烈火中淬炼成钢。“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用“钢铁一般”的意志练就过硬本领,助力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人才引领。唯有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基层、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方能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各地要利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依靠人才引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培养造就人才,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激励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当好乡村振兴“勤务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村容村貌改观明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村发展观念还较为落后,一些干部工作方法偏向保守,与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迫切需要一批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要树立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年轻干部以广袤农村为考场,以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为考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出台激励保障措施,从经济待遇、办公条件、健康保险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在干部提拔重用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让年轻干部在农村能扎根、有盼头。

挖掘乡土人才兴村活村,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乡土人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熟悉农村村情及农业生产规律,且大多身怀一技之长,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金种子”。要充分重视和用好乡土人才,改变过去乡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任其自然”的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在“全国十佳农民”“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遴选资助项目上予以倾斜,让“土专家”“田秀才”在资金政策支持下脱颖而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赚。要强化乡土人才技能培训,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让乡土人才的理论实践知识与新时代接轨,迅速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引回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当好乡村振兴“突击队”。部分外出能人产业发展理念先进,创业有成,回乡兴办实业、带动群众致富有着资金、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要注重引回品德素质较好、报效家乡意愿较强的外出能人返乡,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有效填补部分贫困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等掣肘短板。要大力扶持回归能人领办创办新兴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项目,壮大支柱产业,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同时,要在政治经济待遇、政策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能人在村安心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各类人才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不负时代使命和人民期盼,在广袤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脱贫、求振兴都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接力赛”。越到接近脱贫终点的关键时期,越要保持一鼓作气、善始善终的攻坚态势,从脱贫攻坚中总结经验,稳扎稳打冲刺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将共同富裕的“接力棒”顺利交接到乡村振兴。

激发内生动力,聚力跑好“第一棒”。脱贫攻坚,久久为功。防止返贫增贫关键在人,在于实施“扶志扶智”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要通过农民夜校、文化下乡、好人好事评选等载体,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感恩奋进的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激发贫困群众致富积极性和脱贫志气;

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教育,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真正实现从“被动扶”到“主动兴”转变,积蓄脱贫奔康的强大内生动力。

聚焦问题短板,整改提升“接好棒”。控制贫困户增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时期,一方面要重点攻克剩下的“硬骨头”,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新增和返贫人口。要针对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聚焦影响致贫返贫的问题短板,找准“病、学、灾”等致贫返贫原因,划定支出预警线、识别高风险农户,划定收入资格线、框定易返贫贫困户,对识别出的易致贫返贫对象,因户施策、分类提供保障措施,为赢得全局夯实基础。

强化利益联结,产业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九

一、乡村振兴量化指标需加强,对考核驻村干部缺少抓手。

脱贫攻坚阶段,很多硬指标是可以量化的。比如两不愁三保障,吃饱穿暖、住得安全、上得了学、看得了病等。这些都是可以用硬性指标来量化考核的。但是乡村振兴阶段,较难用一些量化指标来界定工作的好坏。部分地方延续了脱贫攻坚阶段的一些政策,对知晓度、满意度这些内容继续加以考核。相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来说,其必要性有待探究。建议多方调研,收集基层一线的反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考核监督方案。而且,对乡村振兴的考核应有别于脱贫攻坚阶段的大范围跨省市的评比,对相关评价指标和要求,应充分参考省内或同水平区域内的总体发展水平分别制定。

乡村振兴需要更长期的谋划和更切合当地的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驻村干部一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下沉进村,二是需切实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乡村振兴承接脱贫攻坚,但是建议对脱贫攻坚的一些成果的运用,应当通过切实的调研并结合当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做出合适的调整。这就更需要驻村干部的长期坚持。乡村振兴是一次长考,对基层和驻村干部的能力、韧性、耐心也是一次更长的考验。建议对于本批次驻村干部的乱换年限要求,轮换方式方法,做进一步的规定,应该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乡村振兴急需大量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但是目前来看,基层确实缺少相关人才。大力建设各类人才队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但是就目前的需求情况来看,可尝试由上级部门建立一支或者多支区域内流动的专业技术工作队伍。这批人不驻在某一个村,而是相对集中地在某一个或多个县区内各村流动,成为一支救急队伍。这个队伍中可选派一批技术精熟、素质过硬的同志和一批年轻、学习、动手能力强的同志。一方面用于解决乡村振兴初期出现的各种新的突发的重难点问题,一方面通过在基层一线的传帮带,培养出一批能及时下沉到基层的实用型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篇十

近日,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为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作为首批乡村振兴驻村队伍,要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用好用活“三个工作法”,抓实抓细工作,全面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善用“项目工作法”,把工作做细,提高工作效率。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面对乡村振兴这种大任务、大目标,应学会将宏观的“大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小项目”,实现化整为零、化虚为实。坚持目标导向,践行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理念,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聚集“五大振兴”,厘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把脱贫成果巩固作为基础工作,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乡村治理作为创新工作。推动具体落实,围绕乡村振兴各领域重点工作,将任务分解细化。努力做好防返贫监测、产业发展和村庄规划等重点领域工作的方案和规划,明确工作内容和标准,让各项工作清单化、具体化,确保各阶段有事做,各项工作有人抓。抓好工作监管,实行挂图作战,按时收官,统筹控制好速度、进度、效度,及时研判分析结果、及时矫正失误偏差,并对标对表,做好工作的考评验收,让各项工作有效果。

善用“一线工作法”,把工作做深,保证工作质量。

乡村振兴的阵地在基层,服务的对象是群众。广大干部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推动各项工作走实走细。坚持在一线了解情况,用情深入群众,要积极走村入户,全面熟悉村情要素,深入了解群众在收入、饮水安全和住房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倾听百姓对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声音,当好村情要素的“调研员”。坚持在一线解决问题,用力办好实事,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带领群众一起想办法,在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等方面要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把群众的民生实事办好,当好为民办事的“服务员”。坚持在一线锻炼自己,用心沉入基层。基层干部尤其是驻村队员要珍惜组织给予的锻炼机会,要真蹲实住,加强自我的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展现自己的担当作为,在基层磨炼中提升自己,当好驻村帮扶的“村蹲蹲”。

善用“典型引路法”,把工作做活,突出工作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全新的战略举措,并没有太多的经验来参考,更需要在实践中挖掘和培育先进典型,让典型成为乡村振兴的带路者,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选好典型树好“形”,围绕乡村振兴重点目标,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大户、脱贫致富能手、卫生和文明家庭等作为先进典型,认真聚集,细致解剖,将成效明显、有代表性的经验总结推广,成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各领域的标杆。推好典型燃好“擎”,积极搭台,组织各村(社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典型,让好的个人和家庭现身说法,让学习者现场观摩、现场学习,拉近先进典型与学习者距离,提升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氛围,激发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创新典型秀出“彩”,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做好典型培育工作,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引导各领域的典型人物立足长远,奋勇争先,用创新的思想和发展的眼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主动探索,大胆尝试,让“典型”焕发出“光彩”,让“典型”结出“硕果”,为乡村振兴贡献典型的智慧和力量。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振兴 乡村 2023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十篇) 2023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500字(十篇) 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