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9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7 12:45:06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第1篇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纵观语文教学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9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9篇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 第1篇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
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
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 第2篇

20XX年秋我有幸执教了我校第一轮新教材改革的实验班,如今整整三年的教学旅程,在这三年的从教中,可以说是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收获。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把课标要求真正得到落实,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出现了一幕幕喜人的镜头,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

“喜人的日子里意伴随着忧虑”,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了许多,但是面对如今生活的现状,又出现了太多太多的困惑。

1、随着教材难度的不断加深,班上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一年级时对识字教学的学习,班级学生还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的不断复习巩固,回到家中,有家长的辅导,学生的成绩理想;但到三年级时,阅读教学成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掌握其阅读方法,自主学习,并且从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拦路虎”,不愿多读,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样的问题,家长的素质不高,无法辅导,就这样导致这些孩子无兴趣学习,长此以往,学习便下沉,从而出现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

2、辅助手段欠缺,学生学习出现较大的困难。北师版的语文教材,适合在条件好的城市运用,对于我们贫困的山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难运用的过程,学生知识不广,接触的范围不大,对于大山里的东西还比较熟悉,一提到山外的世界,他们就感到极其陌生,有时,老师所说的,孩子们还认为老师是在“吹牛”,他们不知道在美丽的海滩上还有新奇的贝壳,在浩瀚的沙漠中还有仙人掌的存在……如今,电教的条件较好,能充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我的教学,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是间接的事物,没有亲身的经历,他们总是有一些“不相信”,同时,现在教材中,要求学生课外查的资料太多太多,学生回家没有较多的课外资料,上网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象是天方夜谭,这一切又得要老师想办法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这一理念怎能得以实现?

3、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较少,完成任务太难。每一册教材足足十二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其中“语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日积月累”“畅所欲言”“笔下生花”“开卷在益”“金钥匙”,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天地的内容比上三篇主体课文要的时间还要多,学生的“听、说、读、写、练”都在这里呈现。就拿如今来说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声了,而我们北师大版的语文还在不停地“追课”。

4、学校的条件有限,学生的活动得不到落实。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许多活动,如“到附近的工厂去参观了解环境”,“到爸爸或是亲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时间表,了解他们的工作的情况”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许多。学生不亲自去活动,就没有把活动得到落实,让学生此时练习说话,就无从说起。

5、考试类型多样,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书本中“死”的知识化作“活”的运用,书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检测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许是学生的能力有限,传统高分的影响,导致学生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和不理解,因而老师也觉得压力过大,有时感到无从施教。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课改毕竟是一个新的话题,它总有一个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避免不了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我想,即使困难重重,我总会勇敢地去面对,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 第3篇

20xx年秋我有幸执教了我校第一轮新教材改革的实验班,如今整整三年的教学旅程,在这三年的从教中,可以说是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收获。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
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
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把课标要求真正得到落实,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出现了一幕幕喜人的镜头,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

“喜人的日子里意伴随着忧虑”,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了许多,但是面对如今生活的现状,又出现了太多太多的困惑。

1、随着教材难度的不断加深,班上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一年级时对识字教学的学习,班级学生还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的不断复习巩固,回到家中,有家长的辅导,学生的成绩理想;
但到三年级时,阅读教学成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掌握其阅读方法,自主学习,并且从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拦路虎”,不愿多读,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样的问题,家长的素质不高,无法辅导,就这样导致这些孩子无兴趣学习,长此以往,学习便下沉,从而出现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

2、辅助手段欠缺,学生学习出现较大的困难。北师版的语文教材,适合在条件好的城市运用,对于我们贫困的山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难运用的过程,学生知识不广,接触的范围不大,对于大山里的东西还比较熟悉,一提到山外的世界,他们就感到极其陌生,有时,老师所说的,孩子们还认为老师是在“吹牛”,他们不知道在美丽的海滩上还有新奇的贝壳,在浩瀚的沙漠中还有仙人掌的存在……如今,电教的条件较好,能充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我的教学,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是间接的事物,没有亲身的经历,他们总是有一些“不相信”,同时,现在教材中,要求学生课外查的资料太多太多,学生回家没有较多的课外资料,上网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象是天方夜谭,这一切又得要老师想办法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这一理念怎能得以实现?

3、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较少,完成任务太难。每一册教材足足十二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其中“语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日积月累”“畅所欲言”“笔下生花”“开卷在益”“金钥匙”,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天地的内容比上三篇主体课文要的时间还要多,学生的“听、说、读、写、练”都在这里呈现。就拿如今来说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声了,而我们北师大版的语文还在不停地“追课”。

4、学校的条件有限,学生的活动得不到落实。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许多活动,如“到附近的工厂去参观了解环境”,“到爸爸或是亲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时间表,了解他们的工作的情况”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许多。学生不亲自去活动,就没有把活动得到落实,让学生此时练习说话,就无从说起。

5、考试类型多样,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书本中“死”的知识化作“活”的运用,书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检测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许是学生的能力有限,传统高分的影响,导致学生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和不理解,因而老师也觉得压力过大,有时感到无从施教。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课改毕竟是一个新的话题,它总有一个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避免不了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我想,即使困难重重,我总会勇敢地去面对,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
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 第4篇

本人通过参加这次新课改培训班的学习,使自己对高中新课改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教学”。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革,课程改革正顺应了时代的召唤,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思想、有能力的有用人才,新课程改革将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现将自己参加此次培训学习的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1、转变观念是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课程改革必须在观念方面有根本的变革。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因此本次物理学科培训以转变观念为切入点,对教师进行“洗脑”,使教师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全面贯彻改革精神,不偏离改革宗旨和方向,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目标前进。

2、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走进新课程的动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会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予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讲座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老师们多是鼓励性的话语,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是走进新课程的不竭源泉

在基础教育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学生在学习中能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不再是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半懂,学习内容比以前宽泛多了,经常能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作业形式也丰富多了,有手工制作、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查找资料…等等。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增多,让学生学习更轻松、更喜欢上学,对学习更有兴趣和积极性。

4、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是走进新课程的保证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
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
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
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
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总之,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 第5篇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
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 第6篇

4天时间里,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方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用心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用心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用心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就应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
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用心,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
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我的见解;
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用心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用心、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潜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能够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状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务必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资料,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用心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潜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 第7篇

8月20日这天,我和学校的其他几位数学教师一起到高平一中,参加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培训,通过学习,感觉收获颇多,现在就将自己的心得如下:

一、适合我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总在学习别人,可是照搬别人的东西会不合适的,怎么改善才能适合我们的课堂和学生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究,灵活运用新方案,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自主参与,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创新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应该以不同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评价学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动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帮助、鼓励,这样学生才知道主动学习,学习成绩才会提高,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喜欢上自己的数学课。准确恰当地评价学生。运用先进的评价理念,进步就是优秀,每天进步一点点,个个都有新变化,将学生的点滴变化充分体现在展板上,用以激励学生的学习。

三、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案必须分成四人小组,各组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得到班集体的尊重和认可,各组组长要起到带头作用,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树立集体荣誉感,比如,对有困难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并给与帮助。对于孤僻的孩子,要消除他和其他孩子的疏远感,使之真正参加到孩子们中间去。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团队精神。

今后,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导学案,在小组组建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预习能力,培训展示点评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 第8篇

最近,在高一年级初试新课改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课上先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然后请同学走上讲台,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勾画,并说明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悟,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总体来说,效果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不看书,不勾画知识点,一味的聊天、扯淡,东瞅瞅,西看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就是不学习。等到找同学上去讲的时候就开始嚷嚷还没看完呢,很是头疼!

其次,在台上讲课的同学虽然课前有让他们准备,但可能是紧张的缘故,他们在台上讲的时候不能自由发挥,条理不清,思路不畅,而且和下面的同学交流甚少。有的时候台上同学已经开始讲下一个问题了,可是下面的同学还停留在上一个问题上,不知台上同学到底在讲些什么,真替他们着急!

第三,同学讲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很活跃。可是,这活跃里面却有很多人是在起哄。庆幸的是,通过这次课,我发现了他们班的问题:帮派现象。大哥级的人物只要说句话,其他人肯定会附和,而且声势不小!以后上课时我就有办法了:只要制服那几个挑头的,课堂秩序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了!

第四,有的"同学讲课时声音实在太小了,以致于即使全班没有一个人说话,后面的同学也还是听不清台上的同学在讲什么,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一现象给我敲响了警钟:以后上课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声音洪亮,要让最后一排的同学听清楚我所讲的每一句话。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我自己一人在讲台上表演,其他人在下面“看戏”。

以上便是我初试新课改教学模式的一些感悟、教训。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善,将课讲的越来越生动、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主动地学!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 第9篇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 新课改 心得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9篇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汇总9篇) 小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