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初中地理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精选推荐】

时间:2022-08-15 18:20:1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初中地理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精选推荐】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本学期, 我认真研读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 颇有感悟。

 特别是对于地理新《课标》 下的教学设计以及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 有些体会。

 地理新《课标》 之新, 就在于地理新《课标》 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而不是像旧的地理《课标》 一样, 注重老师知识的讲解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 新观念、 新理论、 新要求。

 因此,

 新《课标》 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 , 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 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 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 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 去“教育” , 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 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例及课后反思, 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流程:

 一. 创设感性导入情景 新课标提出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所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感性现实材料以提问方式导入, 如图片、 动画或视频等方式, 例如:

 在讲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时首先用多幅图片展示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观(主要是植被景观)

 差异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世界不同地方会呈现不同的自然景相? 由此引入新课, 为说明世界气候类型多样化做铺垫。这样的景观图片展示方式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现实感, 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气候类型这样比较陌生而抽象的知识时无源可寻。

 进入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时可先播放一幅“苦难的地球母亲” 动画图片, 动画展示了把地球比作一个怀孕的母亲并牵着很多孩子哭泣的场景, 提问: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这样在用数据告诉学生人口数量以及后面归纳

 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前就让学生先从情感上深刻的感受到人口数量的庞大及带来的压力, 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之前, 提问:

 提到中东你会想到哪些场景? 以海湾战争为背景播放一段视频后请学生回答, 并在片中就潜在的播放了中东地区战乱、 干旱、 多石油等特征, 这样可结合当前热点围绕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 此外还潜移默化的促成他们养成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

 二. 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的主要内容 感性导入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说应当是很有益的, 但是接下来还是难免会落入教材规定的内容中, 让学生自然又产生某种叛逆心理, 这个时候仍然要注重各个环节中提供给学生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讲解方式,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解决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而不得不去探究、 去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 最后达到对全部知识点的掌握。

 1. 采用多种方式讲解知识要点, 以现实为依托便于理解记忆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审美情趣, 在这点上我常常使用知识点相关的传统诗词作为切入点。

 如:

 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 )

 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赤道的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天气与气候》 一章中讲解农作物受气候影响最显著时可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使楚》 )

 , 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柑橘属亚热带作物, 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 ; 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不适宜柑橘生长, 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讲解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时可引用“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

 ,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的规律;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

 揭示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

 2. 引导学生从现实关注的焦点出发,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在七年级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为例, 根据教学有经验的老师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绝大部分学生对巴西的体育情况最感兴趣, 而对于其他的人

 口、 文化、 农作物、 矿产等则基本无兴趣。

 便做了以下处理:

 让学生观察 2002年世界杯巴西夺得冠军的图片, 提起学生兴趣, 学生感觉新奇, 热情提高。

 然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仔细观察, 看一看自己认不认识夺得世界杯的巴西足球运动员。

 学生热情进一步提高, 出于好胜心理必然会争抢的说出自己所熟知的世界级球星, 进而设疑:

 同学们仔细观察, 这些球星的肤色怎么样啊? 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人, 会有不同的肤色? 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对于自己所熟知的球星却一直没有注意到为什么会这样, 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

 或许学生对于巴西的人口组成没什么兴趣, 也不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但是他们一定会迫切想知道自己心中的偶像的情况。

 只要能发现教材中隐含的这一题材, 并进行合理开发与重组, 那么“世界三大人种” 这一小节的知识便很容易解决了。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 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为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而“不得不” 学自己兴趣不高的知识点, 如此环环相扣, 最后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对所有知识点的掌握与融会贯通。

 而学生兴趣点的发现与教材内容的联接, 各知识点之间如何进行这种“环环相扣” , 这正是教师在“自主学习” 运用中的最大量的“劳动” 。

 三. 对知识点进行升华, 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新课标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就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更广更深的思考现实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但又是促成其发展思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通常将它放在课堂结束前给学生较自由的空间讨论, 适当引导但不做过多思维上的干涉。

 1. 分歧性问题的设计:

 七年级上《世界的聚落》 中, 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以北京四合院的为例, 让学生用辩论的方式讨论了民居建筑该拆还是该留, 氛围比较热烈, 这样在讨论中使学生都意识到了发展与保护的意义, 并最终想寻求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矛盾。

 2. 假设性问题的提出:

 以七年级下《中东》 为例, 第一课时中一个知识要点是中东是全世界石油储量、 产量、 出口量都最多的地区,给中东石油大国带来了财富, 但是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因此提

 出假设问题:

 未来没有石油的中东出路何在?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寻求解决办法, 这样在以兴趣提升其主动性的同时又近一步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以上流程的设计之外, 在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 新课标提出要创设“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 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这实际上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让兴趣为学生指路, 将生活带入课堂, 才能真正铺好新课标实施之路, 也才能真正开启素质化教育的大门。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我还觉得, 老师不但要在教学上有一定变化,老师角色的转变也是必须的。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个学习型教师, 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 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一种要求和期望。

 我们在提倡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同时, 教师自身就应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拨动学习的心弦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

 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 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 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鉴于此, 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 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 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产生共鸣, 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 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其次是师生地位应该有变化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 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 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组织者, 甚至是参与者、 合作者。

 走近学生,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讨论, 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 学而不倦。

 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 想象力的生发, 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 敢说、 敢争论, 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最后, 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 作为地理教师, 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

 写好教学法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但面对的学生不同, 如生理、 心理、 知识水平、 性格、 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 找到一个既符合教材逻辑规律, 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 的有效方法。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 是很正常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 灵感”, 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

 写好地理后记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心得, 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

 因此, 教师的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 上, 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 认真加以思考、 分析、 概括和总结, 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 为地理教学服务。

 另外, 新课程对地理教师还提出新的能力要求, 如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等。

 因此, 地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 不断创新。

 我们应该突破旧的思维方式,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观、 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劳动、 学会生活、学会健体、 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刘 利 荣

推荐访问:初中地理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研读 心得体会 新课标